7月14日,“向阳红03”船从厦门起航奔赴太平洋,执行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任务,开启我国大洋科考新航程。
本航次分为AB两段,共计150天。其中,A段主要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勘查任务,B段为中国五矿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勘查任务。这是我国首次对东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两个多金属结核矿区开展联合调查。
多种手段摸底海洋环境
“本航次一项重点任务是开展相关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A段首席科学家黄浩说,我国对该区域环境调查和研究一直比较分散,不系统,目前尚未获得比较全面的矿区环境基线,对该区域海洋环境,特别是深层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及其演变规律认识不足,较难形成成熟的理论指导参照区选划实践。
记者了解到,本航次科考队员将采用CTD(温盐深仪)、多管取样器、箱式取样器、重力柱、多学科多要素综合锚系潜标、光学底拖、生物分层拖网等多种调查方法,在上述两个合同区开展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等多学科海洋环境调查,积累相关海域环境基线数据和样品。
“在两个合同区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计划同步开展微生物资源调查,为获取和评估微生物基因资源奠定基础。”B段首席科学家李小虎说。
“不仅如此,我们将回收去年在太平洋牛郎平顶海山等区域布放的锚系潜标,并选取合同区的典型生境,如海山及海底平原区域,布放长期多要素观测锚系潜标,开展立体、长期环境观测,获取典型生境的多学科数据。”黄浩说。
与此同时,科考队还将同步开展放射性核素调查和海洋微塑料调查,丰富对太平洋海域微塑料的数量、种类和组成等污染特征的认识。
“中国大洋50航次通过开展多学科、立体式的资源环境调查,不仅可以满足国际海底管理局对矿区环境基线数据调查的要求,为评估勘探、开发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提供基础性资料,还可以进一步强化我国在深海环境领域的话语权,为倡导全球治理提供科学支撑。”黄浩说。
聚焦国际科学前沿
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帕顿区(简称东太平洋CC区)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和富稀土沉积物等矿产资源,是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的热点海区,也是中国大洋协会和中国五矿多金属结核合同区。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吴日升告诉《中国海洋报》记者,开展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和环境调查是践行海洋强国战略,落实“蛟龙探海”工程的重要举措。
“根据中国大洋调查工作安排,航次组织实施单位海洋三所和海洋二所联合长沙矿冶院有限责任公司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商讨航次计划和实施方案。”吴日升说,航次任务目标既体现国家需求,又聚焦全球科学前沿,充分兼顾了两个多金属结核矿区的勘查和深海环境监测。
“起航前,海洋三所周密部署科学安排,对‘向阳红03’船舶性能和主要科考设备技术状态进行了严格检查,认真总结梳理作业流程,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和管理,制定了多项方案预案,为中国大洋50航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技术和制度保障。”吴日升说。
提升海底资源认知水平
按照实施方案,中国大洋50航次还将重点在东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合同区和中国五矿合同区开展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查,深化对调查区块多金属结核分布特征的认识。
黄浩告诉记者,本航段,科考队将在中国大洋协会合同区开展多金属结核资源加密调查,结合深海摄像观测,获得多金属结核矿体产出位置、连续性和规模等详细特征,进一步圈定结核矿体,估算区域内多金属结核的标示资源量,促进多金属结核区试采区选划,为履行勘探合同提供依据。
李小虎说,B段科考共分为两个航段,重点在中国五矿合同区多个区块开展深海摄像和箱式取样等调查作业,获得调查区多金属结核覆盖率、丰度和主要成矿元素含量等数据,同时获取重点区块及邻区多波束水深地形数据,提高对合同区多金属结核资源分布特征的认识。
据悉,2017年中国大洋45航次和47航次曾分别对中国大洋协会合同区和中国五矿合同区进行综合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的实物样品和数据。中国大洋50航次将在此前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调查研究力度,不断提升对海底资源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