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一周,在厦门小嶝水产科技公司的厂房内,无论是生产线上的工人,还是办公室内的文职人员,每一个人都忙得团团转,盘货、装盒、打包……每天都有数千件石斑鱼加工品从这里出产,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这是福建渔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水平,实现渔业低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的缩影。
统计数据显示,至2014年底,福建省水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93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为411家,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0多家,超10亿元的有12家,超过20亿元的有2家。安井食品成为福建省首家纳税总额突破亿元大关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水产品当年出口549160万美元,居福建省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
“边角料 ”制成调味品
吃海鲜,品味的就是那份独有的鲜甜。福建省的水产科研工作者们正在不断攻关的,就是将海鲜中的天然鲜味制作成能够运用到日常烹饪中的调味品,丰富消费者的烹饪餐桌。
2013年,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品加工研发团队开发的“海极鲜”系列调味品正式与企业签约,科研成果开启了向产业化转化的过程。该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介绍,这类来自大海的新型调味品取材于水产品加工的副产物,这些“边角料”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变废为宝,在保留海鲜味的同时去除了腥味,成为烹饪调味的绝佳材料。
经过两年多的生产推广,如今“海极鲜”已经走进了全国的超市商店,成为消费者常用的“餐桌伴侣”。
以研发“海极鲜”的成功经验为基础,该团队将研发目光瞄准了更受消费者青睐、营养成分更高的高档海鲜鲍鱼。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品加工研发团队承担的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特色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和示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鲍鱼加工的副产物鲍裙边、鲍蒸煮液为原料,利用酶解、喷雾干燥、新型成型、流化干燥等技术制备鲍鲜素,并在研发鲍鲜素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的同时,制定出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
从2014年立项至今,鲍鲜素的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功,该项目的目标是,未来要建立年产达到100吨的鲍鲜素生产线并进行示范应用。
形成多系列多品种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水产与质量监督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10年来,福建省水产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和加工水平,逐步实现由初级向精、深、细加工转变,由低值鱼货的冷冻加工向鱼糜等制品加工转变,开发、利用、加工低值鱼、虾、蟹、贝和藻类的势头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了粗加工、精加工、冷冻调理食品、调味品等系列产品,全省的水产加工实现由单系列少品种向多系列多品种加工转变。全省水产品加工以行业分类有水产食品类、海洋药品类、海洋化工品类等,在水产加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加工门类齐全、科技含量比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
新产品加速落地转化
近年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以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建设了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厦门)和闽台重要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实验平台,通过国家、省级和厦门市的科技重大项目推动,形成了水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把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推向社会进行产业生产。
在科技示范过程中,为企业升级和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持,推动了该类水产加工水平巨大提升,与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企业建立了示范基地。创办于东山县的海魁水产集团年税收贡献1个亿以上,是行业内首屈一指的水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省水产研究所牵手海魁水产集团建立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厦门)在该公司建立了实验基地,推动了水产加工新产品在公司的落地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