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上海海洋大学探索远洋人才培养新模式

日期:2017-03-09 00:00    作者:中国渔业报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随着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不断提高,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及其高层次管理人才出现严重缺口。为了培养更多的行业专业人才,在多方协同下,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学院走出了一条多种形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远洋渔业遭遇人才瓶颈

据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学院副院长陈新军介绍,目前全国远洋渔船总量2600多艘,需要专业职务船员上万人;100多个海外渔业基地经营人员以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毕业的本科生为主,后继乏人;按国际区域性渔业组织的履约要求,每年需派遣经过专业培训的国际渔业观察员100人以上。

业内认为,造成远洋渔业人才匮乏的原因有多种:一是远洋渔业是关联度极高的行业,涉及捕捞、资源、加工、管理、经营等学科,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远洋渔业产业发展的要求;二是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成本高,到远洋渔船实践半年,每人的培养投入需要7万元~8万元,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体制难以支撑。

校企出资协同培养

为解决远洋渔业的人才问题,2006年起,上海海洋大学与中国水产总公司联合发起并多次与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中国远洋渔业协会沟通,商谈培养远洋渔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筹备组建远洋渔业学院事宜。高校与企业、行业协会联合培养远洋渔业专业人才这一创新性倡议得到了农业部主管领导的肯定和大力支持。远洋渔业学院于2012年正式成立,同年招生运行。

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学院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以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组成的理事会形式进行管理,是特色鲜明、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为更好服务社会,培养远洋渔业高质量的人才,远洋渔业学院接受农业部渔业与渔政管理局的指导,聘请局长为理事长;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对人才培养提供行业支持与指导;中国水产总公司和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作为用人单位,提供资金和实践基地及实践过程的指导。

政策优惠引优质生源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远洋渔业学院从经济资助、升学、就业等方面共同发力,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由企业注资,远洋渔业学院设立每年80万元的专项奖学金,在籍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每年1.25万元;免除教学计划规定的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费用;毕业前一学年度选拔10名学生免试直升渔业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签约公司的在职研究生进行培养,签约公司作为正式职工对待。分类培养满足多层次需求

面对远洋渔业专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远洋渔业学院从不同的职业定位出发,为学员量身定制一年制职业技能培训、三年制专科、“2+2”本科、“2+1”专业学位硕士四种培养模式。本科生采取“2+2”模式,主要培养高层次远洋渔业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通过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经过报名、选拔和面试等程序,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进入远洋渔业学院学习,并与远洋渔业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取“2+1”模式,主要是培养远洋渔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人才。在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中择优选拔推荐免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生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期间,根据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海上两年生产实践,一年在学校完成相关课程和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通过这种社会化开放式的远洋渔业人才培养模式,远洋渔业学院自2010年试运行、2012年正式成立以来,共招收学生7届,共计104人,其中31人推荐免试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的学生全部到企业进行为期两年的海上实践工作,涉及大型拖网渔业、金枪鱼围网渔业、鱿钓渔业、底拖网渔业、金枪鱼延绳钓渔业、国际渔业观察员等种类,实践岗位包括船上“信息员”“管事”“翻译”“渔捞长”“二副”“大副”以及公司驻外基地的“部门经理助理”“技术员”等,为远洋渔业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人才支持。

同时,在中国远洋渔业协会的支持下,远洋渔业学院已培养并派遣了27名国际渔业观察员,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国际渔业的生产作业监督、资源调查等工作,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域,海上工作时间一般为4个月~7个月。

据统计,截至到2016年12月,远洋渔业学院已有5届本科生毕业,进入远洋渔业企业37人;已有两届硕士生毕业,进入远洋渔业企业8人。一些留在远洋渔业企业工作的学生在一些重要岗位上进行锻炼,并作为远洋渔业事业的接班人培养。

“未来几年,我国需要一批现代远洋渔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及上千艘远洋渔船的职务船员和远洋渔业国际观察员,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批懂专业、懂外语、懂法律、懂经营、懂实践的海外远洋渔业基地的管理与经营人才,远洋渔业人才培养的任务很重,我们义不容辞,将为之不懈努力。”陈新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