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

首页 - 党建文化 - 创新文化 - 耕海牧渔 - 正文

梦想飞扬在雪山之上,情怀畅游在大海之中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援藏博士们的亚东情

日期:2023-07-17 14:10    作者: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亚东鲑鱼属冷水性肉食鱼类,喜欢栖息于温度较低、水质清新、水流湍急,砂石底质的山间溪流中,自然种群仅在西藏亚东地区,是鲑属鱼类在青藏高原仅有的鱼类种群,目前已被列入西藏自治区二级重点水生野生保护动物。

亚东鲑鱼以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而著称。2015年,为发展亚东鲑鱼产业,西藏亚东县筹建了亚东鲑鱼繁育基地和4个养成合作社。2020年,亚东产业园亚东鲑鱼循环水养殖基地建成,标志着亚东鲑鱼产业由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大踏步进入了工厂化养殖模式。

但是,由传统养殖向工厂化养殖的转变,需要的不仅仅是养殖装备的提升,更需要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技术不成熟、管理经验缺乏是养殖模式转变过程中常出现的软硬件脱节问题,可能会严重影响整个养殖过程。2020年四、五月间,一次突如其来的疾病使亚东产业园养殖的亚东鲑损失超过60%,而技术与经验的缺乏也令现场养殖技术人员对此束手无策,当地亚东鲑产业遭遇了毁灭性打击。

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当地政府多方咨询联系,最终辗转找到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李杰博士,李杰博士毫不犹豫的接手了这项工作,随后亚东县立刻将发病的鱼空运到了青岛。由于路途遥远,李杰博士带领团队在实验室等候至深夜12点,只为第一时间能够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养殖企业既然找到了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这份信任更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跟时间赛跑,争取更早一天解决问题,更多一些挽回损失!”李杰博士如是说道。

病因确定后,李杰博士立刻制定了治疗方案,并赶赴西藏亚东县实地开展治疗工作,有效控制了鱼病蔓延,收效甚好。亚东县政府随即提出,希望能跟李杰博士开展长期合作,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亚东鲑鱼的病害问题。李杰博士通过考察和了解深刻意识到,这条鱼面临的不仅仅是病害方面的挑战,想要实现产业的提升,更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为切实帮扶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实现当地水产养殖的彻底转型升级,最终黄海水产研究所精选了以李杰、刘长琳、徐后国、刘宝良等为代表的青年科技骨干,组建了渔业科技援藏博士团,涵盖了病害防控、苗种繁育、营养饲料和工厂化养殖模式等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并配套研发经费。至此,黄海水产研究所的渔业科技援藏工作算是正式开始了。

援藏博士团成员现场考察合作社养殖

刘长琳博士从事珍稀水产动物繁育工作近20年,研究过20余种水产动物的繁育技术,产业实践经验丰富。初抵亚东,刘长琳博士为了方便工作,直接搬着行李到远离县城海拔3000多米的养殖场旁一处小屋住下。房屋内多处漏风、没有取暖设施,且经常停水停电,冬季小屋气温一度低至零下30℃,刘长琳博士就将缝隙塞满毛巾抵挡寒风,他还经常开玩笑到“除了塞毛巾,取暖全靠抖”。育种过程中,特别是在亚东鲑从卵受精到发眼的一个月时间里,他每天半夜都顶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在孵化车间巡视,检查水电是否出现问题,鱼卵是否正常。由于地处偏僻,往返的路途一直伴随着野狗等各种野生动物的嚎叫,而他却憨厚的笑道“我可以拿着根棍子壮壮胆。”仿佛一切都习以为常。从那往后,每年亚东鲑繁育的关键时期,刘长琳博士都要赶赴西藏进行现场指导,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有100多天是在高原上陪着鱼卵和鱼苗度过的。“边疆产业遇到了难题,他们找到了我,而我又有能力解决,我感觉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渔业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我价值的体现!”刘长琳博士坚定的说道。

刘长琳博士指导当地技术人员进行鱼卵消毒

刘长琳博士向当地技术人员介绍饲料拌喂方案

刘长琳博士与亚东县副县长、农牧局技术人员和养殖工作人员开会讨论

刘宝良博士主要从事工厂化水产养殖集成技术研究,曾经跟随我国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雷霁霖院士学习多年,是工厂化水产养殖技术方面的专家,他始终坚信“未来发展一定是多学科联合的方向”!在到达亚东产业园后,刘宝良博士一眼看出了现有养殖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他表示“水产养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涉及育种、饵料、水质、模式、疾病等多个方向,一个地方考虑不到,都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随后,他带领设计单位技术人员针对每一个设计细节进行详细讨论和认真比较,既做到优中选优,又考虑到系统改造和未来使用成本等现实问题。他常常一丝不苟的说“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施工和运行的成本问题。”“未来我们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刘宝良博士给亚东产业园建设单位藏建集团和海兴装备负责人画设计图

刘宝良博士现场指导养殖系统改造

徐后国博士是博士团中最年轻的,主要从事水产饲料技术的研发工作,师从艾庆辉教授,进入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以后,逐渐养成了谦虚、谨慎和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在鱼类营养生理和代谢方面成绩斐然。到达亚东县后,徐后国博士主要承担亚东鲑营养饲料方面的科技支撑工作。他对亚东鲑鱼的鱼卵、幼鱼和亲鱼开展了全面的营养分析,并迅速确定了各阶段的亚东鲑需要补充的营养成分和需要营养强化的关键环节。“饲料的好坏对鱼状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到专业问题,徐后国博士自信的说道,“亚东鲑的亲鱼经过我们的饲料强化,有效提高了鱼卵中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虾青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这时候鱼卵就偏向于橙色,其孵化性能会远远超过一般的偏黄色的普通鱼卵”。他注重调整幼鱼各个生长时期的营养饲料组成,针对性地选择最合适的饲料配方,他强调,在幼鱼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注意适时调整。而一旦提到取得的成果时,徐后国博士就变得腼腆起来,“我还要多向他们学习”“我自己一个人做不了啥”都是徐博士最常说的话。

刘宝良和徐后国博士搭建远程诊断和会议系统

徐后国博士在实验室分析亚东鲑鱼营养成分、研制配合饲料

李杰博士作为博士团中的元老,主要负责水产病害防控技术研究,是黄海水产研究所第一位前往亚东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的科技人员,他对当年亚东鲑鱼病发时,养殖工人的手足无措、技术人员的无计可施、政府领导的满面愁容以及淳朴藏民对自己的满眼期待仍旧记忆犹新。“亚东县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边境县,能为这里做些事情,是我一生的荣誉”,3年来,依靠十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李杰博士不但在最初迅速控制了疾病,制定了亚东鲑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更是积极研发了免疫防控制剂,手把手的教当地技术人员如何进行疾病诊断和预防,如何更有效的降低未来疾病发生的风险。2020年至今,李杰博士赴亚东7次,每当疾病高发季节快要来临,他都会准时出现在亚东县,指导疾病预防操作。经过反复多次试验,李杰博士研制了用于预防亚东鲑鱼疾病的疫苗,并制定了详细的免疫、预防和消毒方案,亚东鲑鱼再也没有出现过规模性发病。“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提到成绩,李杰博士开心的笑道。

李杰博士现场培训疾病诊断技术

李杰博士培训当地技术人员进行亚东鲑免疫

徐后国、刘宝良和李杰博士在测量亚东鲑生长指标

就是这群认为“自己做的不够”“自己做不了啥”的青年博士们,团结在一起发挥出了巨大作用!真正做到了“把知识和技术洒遍大海,把文章和成果写在雪山”。青年博士团成立两年多以来,累计在亚东县养殖现场开展技术支持和指导30余人次、培训当地养殖人员100余人次,培养出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孵化、育苗、养成、饲料、疾控等一系列技术规范。2021年和2022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西藏亚东鲑鱼养殖产业有了显著提升,亚东鲑鱼出苗率和出苗量连创新高,由2020年的不足10万尾,提高至100万尾以上;养殖成活率由不足40%,提升至90%以上;养殖成本、养成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均明显改善,打造了一套可复制的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模式,顺利通过了由中国水产学会、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亚东县人民政府及亚东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专家的现场验收,得到了行业专家、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一致认可,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发表在水产渔业领域排名第一的Reviews in Aquaculture杂志上,获得了广泛赞誉。亚东县委书记扎西次仁对博士团取得的成绩赞不绝口,尼琼副县长则欢欣表示:“有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老师们在,我们的亚东鲑鱼就放心了!”

亚东鲜鱼苗种繁育和健康养殖技术现场验收专家与项目组成员在亚东产业园合影

在亚东产业园旁边,竖立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要求。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科技援藏博士团以产业需求为己任的精神和把文章写在高山大海上的追求,正是对总书记谆谆教诲的深刻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