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工业化养殖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鲆鲽类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青岛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约150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及企业家齐聚青岛。会议以“鱼类工业化养殖与鲆鲽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既是为纪念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诞辰90周年、弘扬科学家精神,更是为了凝聚共识,推动我国鱼类养殖产业向绿色化、工业化转型。

会议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何建湘、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宪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处长罗建波以及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和企业家约150人参加。

大会合照

叶乃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
工业化养殖技术突破与产业现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宪勇在致辞中强调,此次会议既是缅怀雷霁霖院士为我国渔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也是以工业化养殖理念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渔业强国建设。

赵宪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何建湘指出,2023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达2395.6万吨,其中海水鱼类205.7万吨,在蓝色蛋白供给中作用关键;设施养殖作为技术与资本驱动的现代渔业典范,已形成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模式,成为产业升级新范式。

何建湘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
“2024年山东水产品产量953万吨,渔业产值4904亿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介绍,目前山东已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800余个、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34套(养殖水体近400万立方米),工厂化养殖水体2100万立方米(占全国26%),其中鲆鲽类产量4.24万吨(占全国37%、全省海水鱼产量50%),产业优势突出。

郭鹏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处长罗建波指出,我国渔业面临养殖尾水处理压力大、高品质供给不足、科技与设施装备水平低等问题,亟需构建高效、绿色、智能的工业化养殖体系。

罗建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处长
工业化养殖技术突破与产业现状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介绍,2023年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205.7万吨(起步晚于国外10年),但2014年完成鱼类基因组测序后,通过基因技术创制新品种,破解了牙鲆患病率高、半滑舌鳎雄鱼比例高等难题;2013-2024年海水鱼类育种技术显著进步,全基因组序列论文从0增至40篇、性别特异分子标记从3种扩展至10种、新品种从3种增至22种,但仍存在新品种数量不足、种质退化、基因组技术推广滞后等问题。

陈松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作《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展望》报告,指出当前海洋水产品加工涵盖鱼、虾、蟹、贝等原料,技术包括保鲜保活、干燥、罐装等,形成冷冻、功能、预制、干制等多元产品;已构建安全化、高质化、功能化的现代化加工体系,未来需强化生物加工等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附加值。

薛长湖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业化养殖模式创新与装备升级
中国水产品加工与流通协会大菱鲆分会会长雷东指出,2018年我国水产养殖机械化率仅28%,海水养殖中浅海、滩涂、池塘占比94.5%,网箱和工厂化仅占5.5%,工业化空间巨大;介绍工厂化“四化养殖”技术(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智能化)及六大板块,强调精准型、标准型、简约型循环水模式;提及行业痛点:2023年渔业从业人员较2014年减少252.79万人,35岁以下仅占13.6%,盈利困难。

雷东 中国水产品加工与流通协会大菱鲆分会会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系统阐述工厂化养殖发展脉络,涵盖鱼苗繁育、饲料、病害防控等技术进步;介绍陆基工厂化、岸带池塘、海上设施(近海网箱升级、重力式深水网箱、深远海桁架类大型网箱)三类模式,指出产业推动海水鱼产量增长(第二个100万吨增速加快),但面临主养模式待升级、深远海养殖瓶颈、配合饲料普及率低等问题,未来将聚焦“品种优良化、养殖绿色化、建设工程化、管理智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趋势。

关长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副所长倪琦表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需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循环水养殖中,转鼓式微滤机、立式离心过滤、紫外线杀菌设备广泛应用,投饵等装备迭代,吸鱼泵等辅助装备升级;水处理装备产品化程度高,但作业装备成熟度不足,“智能化”“无人化”是RAS(循环水养殖系统)发展趋势。

倪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刘宝良指出,近年来我国海水工厂化养殖产业发展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特征呈现出由政策性引导驱动向产业因需投入为主转变;RAS系统的精准化和数字化缺少养殖动物、管理策略以及RAS水环境三者间互作关系的数据支撑。基于多宝鱼研究提出“三段高效养殖法”,建议构建RAS数据平台、完善装备标准体系,推动渔机渔艺智能融合。

刘宝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璐指出,海上工厂化养殖呈少人化、无人化趋势,其深远海工业化养殖模式实现大黄鱼全年稳定供给(密度为传统网箱4-6倍);公司以“5大工艺+1个装备支撑”为方向,通过营养调控提升生产效率,开展病害防控试验,完成船舱设计等160余项优化,人工智能已应用;当前产业在苗种、营养等方面仍存问题。

张璐 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升介绍,公司构建“研究+中试+示范”创新体系,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陆海接力”涵盖陆基工厂化育苗、循环水养殖及海上深水网箱;大型生态围栏(如蓝钻一号、二号)属大水体低密度模式,还分享养殖效果;介绍PET网衣研制应用、休闲渔业扩展,提出深远海智慧渔业需求,并提及湛江、惠州等地模式。

李文升 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全链协同打造产业升级新范式
青岛通用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和森讲解石斑鱼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涉及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微生物群落、畸形、饵料营养强化等问题;介绍中等水体育苗(应用最多)、大水体育苗(水质稳定)、小水体育苗(便于操作)三种模式,神经坏死病毒水平传染可用次氯酸钠等消毒。

张和森 青岛通用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马爱军围绕大菱鲆研究,涵盖遗传基础解析(生长、抗逆性状)、经济性状调控机制(耐高温、低盐、抗病)、新品种培育(“多宝1号”高生长高成活率、“多宝2号”耐高温)及育繁推体系建设;提及种业趋势(能源利用、SPF体系)与半滑舌鳎20K液相芯片等育种技术创新。

马爱军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杨卫指出,我国海水鱼贸易地位待提升,大菱鲆出口竞争者为EU27和加拿大,海鲈竞争者为希腊、土耳其,军曹鱼、河豚、大菱鲆竞争力较强;建议加强部门沟通完善HS编码制度,开发新市场,拓展内销,引导行业组织变革,维护传统贸易伙伴关系。

杨卫 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
本次大会由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主办,中国水产学会鱼类工业化养殖专业委员会、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承办,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大菱鲆分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耐高温和速生新品种”项目组协办。

兴城兴投现代农渔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蓝色粮仓海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

启航创智(青岛)海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其他报告嘉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