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 正文

【青岛学习平台】山东故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关长涛:37年“耕海牧渔” 建起10万余亩国家级海洋牧场

日期:2021-07-12 10:13    作者:    来源:青岛学习平台     打印    加大 减小

6月26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关长涛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后,就一头扎进办公室开启了“加班”模式。作为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当天要对2021年度海水鱼体系任务书进行修改确认,从顶层设计着手引领全国海水鱼产业发展。

关长涛37年耕海牧渔,自言做了最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20世纪90年代末带领团队开展离岸抗风浪网箱研究。当时国内的网箱几乎都是木质小型结构,抗风浪能力差,一场台风过后,往往成千上万只网箱被打坏,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

“我们最终研制出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圆形抗风浪网箱,该网箱可在海上随波浪变形,以柔克刚,坚固耐用。”关长涛说。如今,这种网箱已成为国内主流网箱,通过推广应用,有效推动了我国离岸深水网箱养殖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仅关长涛团队推广的成果就已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进入21世纪,关长涛开始做“第二件事”,组织开展海洋牧场构建技术研究。“我国近海鱼类繁衍生息场所日益恶化、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面对这些突出问题,保护海洋环境,养护渔业资源被国家提到新的高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渔业新模式适逢其时。”关长涛说。

为此,他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10余种不同结构人工鱼礁的水动力特性研究,针对不同的养殖环境和养殖品种,研发出了多种新型人工鱼礁。通过集成人工鱼礁投放、藻类移植、鱼类放流与海珍品增殖等技术,极大推动了全国海洋牧场快速发展。在青岛薛家岛、莱州湾、威海双岛湾和北戴河等海域,他们通过直接技术支持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就有6个,总规模10万余亩,牧场区生物量平均提高2至3倍,经济效益提高50%以上。

2017年,关长涛迎来“第三件事”,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聘任为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成为海水鱼产业领军人,这是对关长涛以往成绩的认可,也让他的担子更重了。海水鱼养殖品种由原先10余种增加到近100种,养殖产区由环黄渤海“三省一市”扩展到全国沿海10个省市……关长涛带领全国49个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组成的研发团队,推进海水鱼养殖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十三五”期间,关长涛团队推动全国海水鱼养殖产量增加30余万吨,新增产值近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