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22日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蓝海101”号渔业科考船在完成越冬场渔业资源调查航次后,于今日返回青岛。本航次主要针对黄海中南部越冬场进行了综合调查,发现渔业资源结构“演变”较大,渔业种类更替变化,多样性和数量显著增加。
据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戴芳群介绍,科研人员共调查站位50个,获取了渔业生物、生物环境、理化环境等数据1000余份,完成生物学测定的鱼类约7000尾。从初步分析结果来看,鲳鱼、刀鲚、凤鲚等中上层鱼类数量显著增加,狮子鱼、鳕鱼、高眼鲽和小黄鱼等鱼类资源量急剧减少。科研人员初步推测,渔业种类的更替变化,可能与调查期间的低温密切相关;多样性和资源量增加,或与疫情期间捕捞压力的降低有关。
2021年1月5日,“蓝海101”号科考船出航。调查期间,遭遇暴风雪,海上温度降至零下16度,浪高达3米,风力7-9级。风雪交加以及低温、风浪,让科考船结满厚厚的冰。由于本次调查获取的渔业生物样品数量大、种类多,科研人员每次进行生物学测定都超过2个小时,因此,测定到后期的样品就被冻结在实验台上,给后续分析带来了诸多困难。
“测定结束时,手已经变得麻木,用冷水洗手,却觉得暖暖的。” 谈及科考的艰辛,从事渔业资源调查工作逾三十载的戴芳群粲然一笑,以苦为乐。
据了解,本航次是黄海所开展越冬场渔业资源调查的第27个航次。航次的成功开展,将不断积累、掌握越冬群体的资源结构和数量分布、主要渔业种类的洄游分布规律,为预估来年产卵群体资源量和资源补充能力,提高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的连续性和资源评估精度,以及为国家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精准养护措施制定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渔业资源调查是“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此前,黄海所“北斗”号科考船开展了越冬场渔业资源调查的前25个航次。上世纪90年代,“北斗”号基于声学评估技术和变水层拖网技术发展,对鳀鱼越冬场开展了专项调查,查明了鳀鱼生物学特征和洄游分布规律及其渔场海洋学特征,突破性发展了我国鳀鱼捕捞业和加工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相关调查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