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幻灯片新闻 - 正文

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作为我国渔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的海洋主库率先启动建设

日期:2018-03-24 14:45    作者:    来源:综合办公室     打印    加大 减小

3月24日,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标志着我国渔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启动建设。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利锋、副院长崔国辉、基建条件处处长赵红萍、办公室主任王唯涌,青岛市市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付荣云,青岛市市南区科学技术局局长刘海波,青岛市市南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王锡南,青岛市八大湖街道办事处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纪文高,山东省科协主席、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唐启升院士,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党委书记赵宪勇、副所长辛福言,中青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强,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达,青岛市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本怀,青岛建惠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峰,媒体记者以及黄海水产研究所相关部门负责人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辛福言主持。

 

会上,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讲话,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他表示,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得益于农业农村部各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青岛市各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帮助;黄海水产研究所今后将以项目的建设为契机,以新姿态和新状态、新气象和新作为,积极回应党的十九大对渔业发展提出的新论断,下好新时代海洋渔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先手棋,开辟出新常态下为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崭新格局。项目施工单位中青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强表示,将努力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确保工程质量创优达标,力争获工程荣誉奖项,为现代海洋渔业科技发展“砌好一砖一瓦、打造精品工程”;项目设计单位代表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达表示,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控制变更,实现项目功能设计目标;项目监理单位青岛市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本怀表示,将组建强有力的监理班子,严格控制进度、质量和投资,确保安全、优质、高效、如期完成项目建设。

青岛市市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付荣云讲话,她表示,黄海水产研究所是驻区的国家级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仪器设备一流、人员队伍精干,近年来在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科技供给、人才引领等方面与市南区不断加深战略合作;此次项目建设推进会对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实施和推动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双方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牢记使命宗旨,强化责任担当,以项目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地方渔业科技、渔业产业新发展。

唐启升院士在讲话中指出,渔业生物资源库作为渔业科学“基础的基础”,举全院全所之力、历时20余年,凝聚了院、所几任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心血;作为提升水产良种工程研究水平的重要基地和国家渔业生物种质资源管理和研发的核心设施,资源库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工作的发展,也将对加快我国现代渔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利锋讲话,他指出,建立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全面系统地开展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保存工作,是满足保障海洋生态安全和日益增长的渔业产业发展、学科发展的需求,是实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必要环节;他指出,今天的会议是我国现代渔业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一件大事,也是落实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又一重大成果,在建设过程中,一是要确保工程质量,二是要突出安全施工,三是要加快工程进度,四是要强化建设责任,争取早日将蓄势待发的建设工地建设成为与国际接轨的生态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现代化种质资源保藏中心,成为推动新时代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项目建设推进会后还举行了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奠基活动。

 

背景资料:

根据全国渔业种业工程建设规划(2014-2020年),当前我国渔业种业工程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在原有水产良种工程的基础上建设全面、完善的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保藏体系,并根据我国渔业生物资源分布特点、渔业科技发展现状、现有渔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工作基础以及区域优势,将海区(海洋)和内陆水域(淡水)分别划分建设为1个海洋主库、2个海洋分库,1个淡水主库、4个淡水分库。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资源整合、系统集成,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海洋主库建设物种种类全、容量大、综合性强、功能完备、信息全面,是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的核心保存和研发地,同时作为分库在异地的备份;两个分库将以区域生物资源收集、处理、保存为目的,是主库的异地资源收集和备份。此外,珍稀(含引进)、濒危、特殊培养条件的品种在原产地进行活体保存。黄海水产研究所依托自身优势,针对我国不同海域、区域特点以及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养护现状,从国家层面上全面系统地构建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体系,形成以基因、细胞、活体、群体等为支撑体系的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保存和共享平台——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

 

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总建筑面积20647.84平米,总投资为1.62亿元。项目建设着眼于国家需求,紧紧围绕种质资源最终服务于生产实践这一主要目标,以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储藏、研发与利用为目的,以“科技紧密为产业发展服务”为宗旨,以社会公益性为特色,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海洋渔业生物基因资源库、海洋渔业生物细胞资源库、海洋渔业微生物资源库、海洋渔业生物活体资源库、海洋渔业生物群体资源库以及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处理中心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共“五库二中心”。

海洋渔业生物基因资源库涉及海洋生物DNA、RNA的分离、纯化、鉴定以及保存技术体系,需要采集和保存与海洋渔业动物物种组织DNA和RNA样品,以及大型藻类的转录组、藻类叶绿体基因组文库、藻类核基因组文库以及环境微生物全基因组文库样品。

海洋渔业生物细胞资源库的保存对象是水生动物细胞系及胚胎干细胞系、水生动物冷冻精子及胚胎、微藻、大型藻类配子体等。通过建立相应的细胞培养与细胞移植实验室、精子/胚胎冷冻保存实验室、藻类保存技术实验室等,项目将研发海水鱼类体细胞克隆技术、物种保护技术,建立海洋动物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及精子实物,建设海洋微藻和大型藻资源保存与研究平台,建立并完善藻类种质分离、纯化、鉴定以及保存技术体系。

海洋渔业微生物资源库计划建成国内最大、收集样品最全的海洋渔业微生物样品保藏库,收集、鉴定和保藏与我国沿海滩涂、内陆湖泊、池塘养殖鱼、虾、贝、海参、大型海藻、网箱养殖鱼类及筏式养殖藻类贝类生存相关的有益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我国内陆、近海、远洋和南极环境微生物。并将进一步完善各类海洋渔业微生物的样品收集、菌种鉴定和保藏技术的研究以及产物开发和应用,实现样品属性数据的信息聚合和开放共享,初步形成我国海洋渔业微生物科技研究的基础支撑平台。

海洋渔业生物活体资源库的保存对象主要有4类,具体包括: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渔业物种(如中国对虾、海带、紫菜等),具有重要养殖潜力的引进海洋渔业物种(如南美白对虾、大菱鲆等),濒危、濒临灭绝的海洋渔业物种,以及从企业角度很难实现、需要从国家角度实现物种保存的海洋渔业物种(如未来可能具有经济开发价值或成为珍稀、濒危生物的活体样品)。海洋渔业生物活体资源库将为海洋渔业生物基因资源库、细胞资源库、群体资源库以及新品种配制、良种培育等提供活体样本的保存、暂养、处理和测试平台,并实现保存物种的复活功能;建立适合大部分水产生物的保种理论,确保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类物种种质资源不退化,实现长期保种。

海洋渔业生物群体资源库以标本保存为目标,主要保存种类包括捕捞资源、养殖资源、珍稀与濒危生物和鱼卵仔稚鱼及其饵料生物等,用以研究捕捞压力下渔业种群变动机制、渔业种群早期补充对环境(饵料生物)变化响应、养殖群体的基础生物学变化、养殖生物病理学研究等,为海洋渔业资源分类、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实物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为海洋捕捞和养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处理中心为以上五大类种质资源库提供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进行永久存储、备份和建立各种数据库。建成后,将对全国海洋与渔业系统实施开放、共享,使之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开发利用的信息交流研究平台,对建立的各种数据库资源实现在线数据共享。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将更好地整合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仪器设备资源,遵照实际需要、重点建设、集中管理、共享使用的原则,建设成为所内外、行业内、区域内具有一定声誉和示范作用的仪器设备共享中心,为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科技条件服务平台,使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仪器设备为我国海洋渔业科技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立足于“五库二中心”的建设内容,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将重点实现收集与保藏、产业与生态服务、种质保存技术研发、交流与共享和科普展示五大功能。项目建成后,将以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储藏、研发与利用为目的,填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和研究的空白领域,建成国内种类最多、容量最大的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功能完备的海洋渔业科学研究综合服务技术平台和信息最全面的海洋渔业资源科技共享中心;将收集保存我国不同种类、不同水域、不同年代的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有效保护我国优良的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以及濒危的海洋渔业生物物种,同时通过鉴定与评估,开发一批养殖新品种,为海洋强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