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外渔业动态 - 正文

《2019年亚太灾害报告》发布

日期:2019-09-05 10:27    作者:    来源:中国海洋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8月22日,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泰国曼谷发布了《2019年亚太灾害报告》。报告显示,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近年来亚太地区自然灾害在强度、频率和复杂性方面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特别是海洋灾害对亚太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形势日趋严峻。其中,热带气旋与海啸是造成经济损失最高的海洋灾害。

报告称,2018年,亚太地区共发生281起自然灾害事件,占到全球总数的一半以上。当年全球最具破坏性的10起自然灾害事件中,就有8起发生在亚太地区。

自1970年以来,亚太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已导致200万人死亡,占到全球死亡人数的59%。在全球其他地区,自然灾害年平均死亡人数为28730人,而在亚太地区达到了42000人。其中,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依次为地震、风暴和洪水,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是地震与海啸。

其中,海洋灾害防治形势日趋严峻。热带气旋与海啸是造成经济损失最多的海洋自然灾害。在热带气旋方面,日本的年均经济损失最高,占亚太地区年均经济损失的47%,其次是韩国(16%)、菲律宾(14%)、中国(13%)。受热带气旋威胁程度最高的国家分别是汤加、瓦努阿图、帕劳、菲律宾和斐济。在海啸方面,同样是日本的年均经济损失最高,占亚太地区年均经济损失的91%,其次是澳大利亚(2%)、印度尼西亚(2%)。受海啸威胁程度最高的国家分别是汤加、帕劳和菲律宾。

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已经使海洋灾害变得更为复杂,且不确定性增强。虽然科技的进步和数据的有效收集有利于预测海洋灾害的发生,但近年来,由气候变化诱发的海洋灾害事件,如2017年12月产生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气旋“奥克希”、2018年2月横扫8个亚太岛国的热带气旋“吉塔”以及2018年印尼海域发生的海啸等表明,海洋灾害已偏离传统的发生和演变路径,科研人员很难根据历史数据开展分析研究,从而使其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加剧了海洋防灾减灾的难度。

报告还称,气候变化增强了热带气旋强度,提高了对东南亚国家海岸线及滨海地带的威胁程度。2018年发生的海洋灾害事件表明,亚太极端天气事件已经不再极端,而是成为“新常态”。根据统计,亚太地区自然灾害的年均经济损失中,有32%来自热带气旋。

报告列出了亚太4个灾害热点地区:南亚和东南亚的主要跨界河流流域;东南亚和东亚及东北亚的太平洋火山带;东亚和东北亚、南亚和西南亚以及中亚的沙尘暴走廊;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地区,贫困人口高度集中暴露于脆弱的环境、多重危险和巨大的灾害损失中,对减贫产生了重大影响。

报告指出,自然灾害正威胁着亚太国家的人口安全和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于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如瓦努阿图、汤加和帕劳等,其人口安全和经济发展正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报告显示,太平洋小岛屿居民受自然灾害威胁的程度是东亚和南亚居民的3倍~5倍。其他一些欠发达国家,如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和尼泊尔,则面临着与太平洋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同样的威胁。

经济损失方面,今年的报告首次将干旱包括在内,这使得年度灾害损失数字较往年大大增加。报告说,目前亚太地区灾害造成的年均经济损失高达6750亿美元,约占该地区GDP的2.4%,约占全球年均经济损失的54%。以国别来划分,亚太地区受自然灾害(包括干旱)威胁程度最高的5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韩国。

报告称,自然灾害对亚太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于其他地区,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持续拉大。1970年,亚太地区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占该地区GDP的0.1%,近10年来这一比例增长到0.3%,而全球其他地区则稳定在0.1%。

据悉,由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编制的《亚太灾害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旨在协助公私部门的决策者更好地了解灾害风险和复原能力,并及时抓住行动机会应对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