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特派记者王自堃
嘉宾: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陆基首席科学家康世昌
11月18日,“雪龙”船停靠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期间,康世昌与另外25名队员登船与考察队汇合。随后,“雪龙”船驶向“西风带”。其间,记者采访了康世昌,他将随内陆队从中山站前往昆仑站(冰穹A)开展科学考察。
主持人:对南极内陆考察,您更关注什么?
康世昌:我曾去过南极半岛,这是第一次前往南极内陆。我比较关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南极冰盖的变化及其对海平面的影响。
目前的观测显示,东南极与西南极在冰盖消融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西南极冰盖特别是南极半岛冰川消融剧烈,昆仑站所在的东南极冰盖整体较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冰盖消融对海平面升高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本世纪初,我国独立开展了东南极冰穹A深冰芯钻取及研究,旨在获取长时间尺度(100万年)地球气候变化的记录。本次内陆考察将继续这方面的工作,为我国系统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积累基础资料。
主持人:将对南极内陆雪样做哪些研究?
康世昌:南极内陆被厚度平均超2000米的冰盖覆盖。冰盖由降雪累积而成,保存着气候变动和环境变迁的信息。这次我们带了30多个保温箱,用于存放采集的表层雪和雪坑样品,之后对样品做3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分析样品中的污染物。南极内陆远离人类活动区域,在这样一个洁净区域沉积了多少污染物,包括新兴污染物等,都是研究的课题,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二是研究样品中的同位素。雪中不仅有对流层从沿海和周边陆地运送来的物质,还有从平流层沉降的众多物质,比如同位素“硫35”,它可以反映平流层进入对流层的物质量,有助于了解大气交换的过程。三是分析样品中的微生物。我们将对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极端环境微生物学提供第一手资料。
主持人:赴南极内陆会遇到哪些挑战?
康世昌:高原反应总是会有的。我曾9次在珠峰海拔6500米以上完成冰芯和雪坑采样,因此,从心理上不惧怕南极内陆高原,不担心高原反应和缺氧。但南极内陆相比珠峰更加寒冷,这是一个考验。我将和队友一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中山站到昆仑站的各项监测和样品采集,在系统总结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