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为有记录以来全球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据评估高达3200亿美元。
2017年,全球海面平均温度在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中位列第三,海水升温将改变全球鱼类资源的分布,进而改变渔民捕捞作业版图。
2017年,全球海洋酸化的趋势在持续加剧。海水pH值逐年下降,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8.1下降至最近5年的8.04——8.09。
2017年,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是有卫星记录以来的倒数第二,并已连续4年创下历史最低水平。南极海冰覆盖范围全年都处于或接近纪录低点。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17年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候状况声明》。《声明》显示,2017年是有记录以来的3个最暖年份之一,也是有记录以来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声明》突出强调了极端天气对于全球粮食安全、经济发展、人类健康和人口迁移的巨大影响。同时世界气象组织还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海洋热量增加、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指标进行深入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海洋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敲响警钟。
灾害频发 经济损失高达3200亿美元
2017年,北大西洋异常活跃的飓风季、印度次大陆严重的季风洪水、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持续的热浪袭击,以及非洲东部一些地区的重度干旱等极端天气及灾害,使这一年成为有记录以来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年。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一项评估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灾害损失总额高达3200亿美元。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17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上升了1.1℃。全球近5年的持续高温,已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冰减少、海水酸化等诸多问题,进而引发了飓风、洪水等各类气象灾害。
2017年的飓风季,大西洋共发生17次命名风暴和10次飓风。其中,美国共遭受3次4级风暴的袭击。飓风“哈维”“艾尔玛”和“玛利亚”给美国造成的损失总额高达2650亿美元。飓风季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损失,也重创了多米尼克等加勒比小岛屿国家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据世界银行估测,飓风给多米尼克造成的损失总额为13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24%。
虽然没有证据显示飓风是由气候变化直接引起的,但科学家称在大西洋观测到的所有飓风中,其频率和强度的异常可能都与气候变化有关。
2016年,气象灾害致使2350万人流离失所。联合国难民署的一项数据显示,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非洲仅索马里因极端干旱已导致了89.2万人被迫迁移。
极端天气还严重影响各国特别是一些亚洲国家及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而危及食品安全。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影响尤为严重,并警告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将会极大削减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海水升温 改变鱼类资源分布
2017年,全球海面平均温度虽比前两年略有下降,但仍在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中位列第三。特别是热带西太平洋和亚热带南印度洋海域,海面温度相比1981年~2010年均高出0.5℃~1.0℃。此外,海洋热含量在2017年也达到了创纪录的新高。
相关监测显示,2017年澳大利亚东海岸近海连续第二年高于平均海面温度,导致大堡礁出现了严重的珊瑚白化。由于海水温度升高,与珊瑚存在共生关系的微小海藻将会减少,从而加剧珊瑚白化,甚至导致珊瑚死亡。
据卫星监测显示,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卡波尔蒂亚湾最先出现珊瑚白化。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该海域水温曾飙升至34℃,然后海水向东通过托雷斯海峡,最后流入大堡礁。加之昆士兰地区强烈的阳光照射,又进一步加剧了珊瑚白化。在西太平洋其他海域,如关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附近,也都相继出现了相当规模的珊瑚白化现象。
海水温度上升不仅会破坏海洋植物的生长,还会改变全球鱼类资源的分布,导致越来越多种类的鱼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从而改变全球渔民捕捞作业的版图。2017年,研究人员就首次在位于新西兰西南端的峡湾地区发现了鲷鱼(一种原生活在热带海域的食用鱼)。据分析,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随着众多海洋生物向高纬度迁徙,将导致热带地区可捕捞鱼类不断减少,迫使作业船队前往更远的海域,最终增加渔业捕捞成本。对于许多地处热带地区的国家来说,当地水域鱼类种群及数量的减少,将影响当地居民的食物来源,威胁其食物供应安全。
海洋酸化加剧 威胁沿海经济发展
据统计,每年大气中有超过30%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而大部分溶解的碳都会集聚在海洋浅水层中。当浅水层冷却,海水会变得更咸、密度更大,从而将溶解的碳带到海洋深处,导致海水的pH值降低,海洋酸性增加。
《声明》显示,全球海洋酸化的趋势在持续加剧。自20世纪80年代末有海水酸碱度记录以来,海水pH值开始逐年下降,已由80年代初的8.1下降至最近5年的8.04~8.09。
pH值降低会对海洋生物产生严重影响。近10年的观察数据表明,海水酸化会直接影响珊瑚礁的生长、水产养殖鱼类和海产品的质量,以及一些关键生物的存活和钙化,而这些变化会在食物链中产生连锁反应,进而影响沿海经济发展。
如今,海洋酸化已被认为是全球第三大环境问题,在给海洋生物生存带来极大挑战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
面对海洋酸化不断加剧的形势,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沿海国家都已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治理行动,以抑制海洋酸化。例如,2008年,欧洲委员会启动了“欧洲海洋酸化计划”。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和国际科联海洋科学委员会联合发起建立了“海洋酸化和生态系统效应观测网”;同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成立了海洋酸化国际协调中心。
“两极”海冰缩减 影响全球气候环境
2017年,南北极地区海冰覆盖范围远低于1981年~2010年的平均值。观测数据显示,去年北极海冰的冬季最大值仅为卫星记录中的最低冬季最大值,而夏季最低值则为有记录以来的第8个最低值。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日前发布公告称,截至2018年3月17日,北极海冰覆盖面积为1448万平方公里,是有卫星记录以来的倒数第二,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已连续4年创下历史最低水平。
南极地区的海冰覆盖范围也不容乐观,去年全年都处于或接近纪录低点。
海冰面积的缩减会对天气模式、动植物生活环境以及当地人类社区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南北极冰盖就如同地球的两个空调机,其减少势必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此外,海冰融化还可能改变航运路线,并影响海岸侵蚀和海洋环流。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将与其附属研究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冰冻圈的监测与研究,以应对极地地区特别是北冰洋地区出现的复杂变化及其对人类与环境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