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青岛海洋牧场:碧波上“良田”万顷

日期:2021-01-26 09:38    作者:    来源:青岛日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我们的海参、鲍鱼、扇贝、螃蟹四个品种供应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其他很多大型活动也用我们海洋牧场的产品。”来自海洋牧场的海产品频频登上“大雅之堂”,让崂山湾海域龙盘国家级海洋牧场的员工们很兴奋。而这不过是青岛海洋牧场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日,青岛海洋牧场建设再传喜讯: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中,我市又有3处海洋牧场获批,其中有2处位于西海岸新区。截至目前,全市在建海洋牧场23处,其中16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总量的1/9,青岛海洋牧场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打造出了可供全国推广的“青岛样板”。

技术赋能,一人养鱼140万斤

在西海岸新区薛家岛海域,一排排网箱密布在海面上,一眼望不到头,网箱内养殖着鲈鱼、加吉、黑头、大黄花等优质鱼种。这里就是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所在地。指着海面上一眼望不到头的网箱,鲁海丰集团渔业主管范蓬波颇为感慨,曾经当过20多年渔民的他可谓“靠海吃海”的行家里手。早年出海一艘船打不了多少鱼,如今靠着智能化网箱养殖,他一个人就能养殖140万斤鱼。

“海面上有280个网箱,只有20名工作人员,承担着约2800万斤成品鱼的全年养殖工作。”范蓬波对记者说。鲁海丰智能化网箱依托自动投饵、水下检测等多项技术,养殖效率成倍提升,人工成本大幅下降。记者在岸上的控制室看到,在养殖网箱中,不同鱼类分层而居,充分利用了各自适宜的水深,还能节省饵料。

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洋牧场的生产能力和效率明显优于传统养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力量,是重要的“蓝色粮仓”。

“大渔带小渔”,牧场与渔民联动发展

在西海岸新区,提起海洋牧场,当地不少渔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原本以为这些大家伙会抢了我们的饭碗,后来发现我们的日子过得更有滋味了。”在传统渔业养殖模式下,养殖户从幼鱼苗到成鱼养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其间发病概率高,碰到自然灾害的几率也不低,且养成后市场销售状况不确定,养殖收益不能保证。

“海洋牧场网箱建成后,除了从南方收购部分半成品鱼苗,公司还与周边养殖户签订中苗鱼供应合同,养殖户按照公司要求及标准养殖,养殖到一定规格后,公司负责收购,并投入海洋网箱中继续养殖。”西海岸新区一家海洋牧场负责人表示,这种“接力养殖”模式缩短了养殖户养殖周期,减少了成本损耗,规避了市场风险,实现了海洋牧场和养殖户的双赢。通过“大渔带小渔”模式,岛城当地实力较强的海洋牧场企业引领组建渔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合作共赢。

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不止于此。作为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刘家岛村小有名气的渔船长,54岁的刘光华出海打鱼20多年,如今“转型”成了垂钓船船长。几乎每天,他都会带着垂钓爱好者出海或者到海洋牧场钓鱼,周末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在鲁海丰集团,像刘光华这样的老渔民有100多人,周边渔家宴、民宿间接创造了500多个岗位。在海洋牧场的带动下,海边配套的高端酒店、休闲平台、民俗展示以及潜水、观光等多样活动类型,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钓友。

打造“生态银行”,提供海洋牧场建设“青岛样板”

“附近海域建设的多个海洋牧场,使西海岸新区有了既能够保障养殖户生计,又可以恢复海洋良好生态的两全之策。”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海洋牧场日益成熟的“耕海牧渔”生产方式,赋予渔业更科学的养殖方式和更广袤的发展空间,让大海成为“良田”。

“海洋牧场可以潜移默化改变海域生态,有利于延缓甚至改善海洋荒漠化。”作为第六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获得者,青岛大栏石海洋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磊说,海洋牧场更像是一个“生态银行”,通过对海洋生态的修复,银行内的“存款”越来越多。

青岛市拥有1.2万平方公里海域、817公里海岸线和120个海岛,海洋资源丰富,自2009年开始规模性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目前,青岛市有23处海洋牧场,使用海域总面积超过1.1万公顷。青岛正努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蓝色粮仓”,让鱼虾满舱,促进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青岛海洋牧场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青岛样板”,助力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