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海洋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国庆假期期间,青岛蓝谷举办了丰富多彩地活动。
集聚海洋科研重器
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版图中,青岛蓝谷无疑占据重要一席。
这里“国字号”海洋创新平台云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大洋钻探船等23个“国字号”科研平台云集蓝谷。这里高校科研院所汇聚,山东大学(青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等23家高等院校在蓝谷设立校区、研究院或创新园。
两年来,青岛蓝谷加快高端要素集聚,在更高层次推动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入驻单位喜报连连,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奖励接踵而至。其中,作为我国海洋领域唯一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更是着眼国家重大战略和长远目标,瞄准世界前沿问题,发力重大项目预研和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透明海洋”计划持续推进,“海底发现”计划稳步实施,“蓝色开发”计划实现多项原始创新突破,海洋高端装备与前沿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海燕-X”水下滑翔机成功实施连续多剖面的万米观测,代表着我国在万米级水下滑翔机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改善科技创新生态
海洋科研攻坚克难砥砺向前,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对于身为功能区的青岛蓝谷来说,改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是无可置疑的“头号工程”。
这里所说的“生态”,一层意思应该理解为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正如即墨区委书记、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军所言,“打造世界蓝谷,不仅需要世界顶级的研发机构、高端人才、科技成果和产业体系来支撑,更需要国内乃至世界顶级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来保障。”
8年来,青岛蓝谷一直全方位、多角度致力于改善蓝谷工作和生活环境,大力度推进了多个环境改善项目和工程。其中近期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小岛湾岸线整治工程。这条岸线高度集中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局一所、中船重工725所、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基地等20余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院,未来将成为一条风景优美、宜居宜业的“海洋科技华尔街”。
另一层的“生态”则指向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的创新创业生态。如今,占据了海洋科研高地的青岛蓝谷,开始步入全新发展阶段。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党委副书记肖焰恒说:“青岛蓝谷正在由创新资源集聚期,大踏步向产业发展期迈进,让海洋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攻坚课题。”
为确保科技成果“有得转”“接得住”“转得顺”,青岛蓝谷做了诸多探索:一方面深入高校院所,征集梳理可转化成果;另一方面逐一对接蓝谷准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需求征集。今年6月,青岛蓝谷还发起成立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内联科研机构,外联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搭建辐射全国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平台。
青岛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表示,要把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的创新资源汇聚起来,对项目的引入落地,全链条、全方位地服务,把整个产业生态链打造健全,实现海洋科技资源的“聚合”到海洋产业发展地“聚变”,不断在蓝谷诞生出来能够引领世界的海洋科技新成果。
面向全球引才,科普研学
在已经走过的八年历程中,人才,始终是青岛蓝谷最核心的“镇谷之宝”。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已全职或柔性引进各类人才达到6000余人,其中包括院士在内的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80余人。
引凤来栖,青岛蓝谷第一块“金字招牌”,无疑是各大海洋科研创新平台。
青岛蓝谷管理局出台的系列招才引智举措,则为汇聚一流人才营造了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尤其是今年以来,面对疫情,青岛蓝谷管理局不等不靠、主动出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举措,通过实施住房保障、人才激励、产业提升、科教产融合发展、金融支持等五大工程,对全年人才工作提前谋篇布局、创新实践。
细看这五大工程,住房保障工程,为人才安居提供了公寓保障;人才激励工程,为发展壮大人才队伍提供了奖补激励;产业提升工程,有利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科教产融合发展工程,打造人才发展主阵地;金融支持工程,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这样一个“尊才、爱才、惜才”的发展生态,必将吸引集聚起更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海精英人才等优势要素,为蓝谷源源不断注入“裂变”因子。
在全力以赴招才引智的同时,青岛蓝谷还着眼长远,通过海洋科普、研学等活动,为祖国培养和储备下一代海洋人才。
近年来,青岛蓝谷充分发挥国家海洋重器扎堆落户和海洋科教资源集聚的独特优势,引入各类研学机构、旅行社10余家,抢抓国家推广中小学生研学游的机遇,探索开发海洋科普研学游市场。 截至目前,青岛蓝谷共拥有“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2家,“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2家,另有院所、企业科普场馆18家,开展研学活动的单位达到23家。今年6月,蓝谷伟东智慧云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三航科技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入选青岛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海洋科普研学产业,已成为蓝谷的“活跃分子”,助推蓝谷成为科普海洋知识、宣传海洋文化在青岛乃至全国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