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9月27日讯 国鲍一号,挺向深蓝。昨日,全国第一个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一号”,在中集来福士烟台厂区1号码头完成交付。作为市委市政府今年重点打造的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中第一个建成下水的智能化网箱,“国鲍一号” 突破了传统鲍鱼、海胆深海养殖限制,真正实现海珍品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将续写我市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建设新的精彩。
“国鲍一号”——历时600多天,实现多项零的突破
“国鲍一号”深远海智能化海珍品养殖网箱是国内首座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网箱采用集装箱提升式立体养殖,含有36988个小型箱笼,能够集约化养殖海珍品,预计产量达70-120吨。建成后,网箱将坐落于长岛南隍城海域。
作为国内首创的坐底式海珍品大网箱,“国鲍1号”的建造过程可谓是迂回曲折。“自2018年立项以来,历时600多天的建造过程,期间有数十次方案修整优化,同时经过90多天的停工整改,并且多次前往福建、韩国等地考察学习,最终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工交付。”山东南隍城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凯表示。
如此曲折的建造过程,又取得了哪些项目建造方面的新突破?“从立项之初,项目团队在研发和方案设计上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首制项目带来的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说,该网箱是根据渤海湾海域状况及当地养殖特色推出的一款专用于鲍鱼、海胆养殖的深水网箱。网箱采用集装箱提升式立体养殖理念,充分利用了海水的立体养殖空间,以达到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海珍品的功能,日常仅需四人就可完成养殖作业,同时网箱上搭载了海洋大数据观测系统,可实现海洋信息、设备信息的实时监测,做到养殖过程透明化。
“类野生”养殖——丰富“海上粮仓”,打造“陆海接力”生态养殖模式
“国鲍一号” 深远海智能化海珍品养殖网箱是国内第一家以“鲍鱼”为主题的国家级海洋牧场,它的诞生也将开创长岛鲍鱼安全可控的“类野生”养殖先河。 随着昨天成功下水、交付,“国鲍一号”将于近日运往长岛南隍城周边海域进行安装作业,投入生产,为“海上粮仓”建设再添“深海利器”。
长岛北部海域是中国原种皱纹盘鲍的发源和栖息地,尤其长岛的南隍城岛是国家级皱纹盘鲍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省级皱纹盘鲍原种场。因此长岛南隍城岛有“中国鲍鱼岛”的美称。长岛皱纹盘鲍因质量上乘,从而多次被选为奥运会、上合峰会等国家大型活动的指定海珍品,被誉为“国鲍”。甄选原种、传承“国鲍”,将皱纹盘鲍种质资源恢复和合理开发再利用是南隍城海洋开发公司的发展核心,国内首创的“国鲍1号”的投入使用将突破传统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在外海、深海养殖以及对养殖水深的限制,利用外海水深流大、饵料资源丰富的优势,真正实现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通过智能化安全把控,从而培育出更高品质的海珍品。
昨天的交付仪式上,山东南隍城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凯透露,目前已给“国鲍1号”配套在岛基上规划建设“长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项目”和“皱纹盘鲍联合育种基地项目”将原种皱纹盘鲍实现从“原种场”到“近岸幼苗集约化养殖网箱”再到“国鲍1号深远海智能化大网箱”的生态增养殖,并且实现从“原种场”到投放“海珍品专用人工鱼礁”生态底播增养殖,双轨并行的立体化“陆海接力”生态养殖模式。
“百箱”下水——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建设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国鲍1号’也是市委市政府今年重点打造的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中第一个建成下水的智能化网箱,意义非凡,值得庆祝。”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李传强在致辞中表示。
眼下,我市继续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启动“百箱计划”,以科技兴海,产业强海。何为“百箱计划”?“百箱计划”是我市的深远海智能网箱海洋牧场项目,推动海洋经济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投入一百个深水网箱,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去年夏天,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一号”在长岛综试区投入作业,首次尝试统筹“陆海岛”一体化发展的深远海规模化养殖。
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全力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我市还充分发挥本地海工装备企业科研优势,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推进海洋牧场向规模化、工程化、智慧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首次海洋牧场建设现场会上,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了烟台的“海工+牧场”联动发展模式。李传强介绍,目前全市累计建设投入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16个、智能大网箱6个,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1/8,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海洋牧场总面积110万亩,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
创新“海上粮仓”建设,做好“经略海洋”文章。近年来,我市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不断提高渔业设施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深远海绿色网箱发展新模式,全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