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山东托起中国海洋科技“半壁江山”

日期:2020-09-09 09:29    作者: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在中国的版图上,山东是独特的,这里面朝大海,穿越千年历史时空的海上丝绸之路延伸而来,恢弘而壮美。

因海而生,凭海而兴。近年来,山东省坚持统筹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海洋强省“十大行动”,深耕智慧海洋,推动海洋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初显,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到全国前列。来自昨日召开的山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的一组数据便可窥见这一海洋强省发展的澎湃动能:全省海洋产业产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占到全国海洋总产值的近20%;成为全国唯一的具有3个超过4亿吨吞吐量大港的省份,也是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唯一综合试点省份。同时,海洋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国之重器——超级计算机升级项目成功落户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很多创新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海洋科技“引擎”动力澎湃

山东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全国其他沿海省份而言,在海洋科技方面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历数近几年山东取得的海洋科技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团队“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导及参与完成3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占全国54%……山东-这一东部大省托起了我国海洋科技“半壁江山”。

不可否认的是,海洋科技已然成为山东省的一张靓丽名片。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全国1/3的海洋领域院士集聚在山东,拥有55所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236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其中国家级46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中涉及海洋产业领域的近30个,海洋科技实力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仅青岛市就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主要打造了一批创新平台:国之重器——超级计算机升级项目落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智能超算与大数据中心,打破了国外发达国家对海洋大数据的技术垄断。

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集团完成整合,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资产总额超过2000亿元。2019年,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实现10.8%和9.7%的增长,居全国领先地位,权属青岛港集团、日照港集团、烟台港集团吞吐量分别突破6亿吨、4亿吨和3亿吨,渤海湾港口集团实现省港口集团组建以来吞吐量最高增幅26%。今年1-8月,山东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1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50万标箱,同比增长4.9%和3.5%,在疫情冲击形势下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双增长”。其中,烟台港40万吨级码头投入运行,成为全国第5个能够停靠40万吨级巨轮的港口;智慧绿色港口建设进展显著;青岛港“云港通”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港口示范工程”;日照港获得国家首批“四星级绿色港口”荣誉称号,青岛港获得国家“绿色港口”和“2019亚太绿色港口”荣誉称号。

海洋物联网将突破关键技术

发展智慧海洋是国家战略,也是山东海洋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智慧海洋是海洋物联网与传统海洋产业的深度结合和在海洋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把过去的“养殖靠天吃饭”“靠经验估摸”“碰运气”变成靠大数据准确预测。

发布会上,山东现代海洋产业智库专家、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特聘教授吴锜以海水养殖为例说:“前几年北方沿海因为夏天天气炎热,导致海水中溶解氧减少,造成了从山东到辽宁沿海养殖海参的大面积死亡。假设大数据可以提前预警海水水温的升高,则可以帮助养殖企业减少巨大损失。若从海水养殖到运输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都建立起了物联网,实时感知和监测各个环节,则不仅可以提高产量、降低风险,还可以保障水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这么好的一件事,今天为什么还没有实现?因为今天还没有实现海洋物联网,海洋物联网就是发展智慧海洋的瓶颈。”

《山东省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指出:要“重点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集成芯片级传感器,探索建立小型低成本的海洋浮动传感器网络,持续感知大范围海域”。由低成本、小型化、低功耗的如同篮球尺寸的浮标,简称小浮子,搭载着低成本微型化的海洋传感器,可以布防在任意地点,在海上漂流数月甚至数年,如同数千只漂浮的眼睛和耳朵可以搜集到海面、水下和海底的详细数据信息,如海水的温度、盐度、流速、水下噪声等,实现对海上及海面下活动的详细、持续的监测。以小浮子作为传感器节点,将获取的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到“云”网络进行实时分析,在大片海域实现持续感知海上及水下的态势。这些信息可为海洋学家、气象学家、生物学家、海洋牧场、海上大型装备提供感兴趣的大数据。如从内部观察飓风的形成,根据海水环境参数优化养殖品种,减小养殖风险,发展更加智能化的海洋装备。虽然卫星可以提供遥感信息,但光学卫星看不透云层,雷达卫星覆盖范围有限,而且它们对海水的穿透深度有限,无法对水下发生的事情实时感知。在发展低成本的小浮子过程中所产生出的低成本海洋移动平台与低成本海洋传感器等技术将可以广泛应用到海洋装备、海洋牧场等应用中,催生智能化海洋牧场、智能化海洋装备,这些都是智慧海洋的核心组成部分。

设立“一带一路”青岛航运指数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梁文跃介绍,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集中实施重点项目276个,重点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智慧海洋、海洋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组织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每年遴选10名高端人才,领衔研发重大产业项目。2019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4%左右;新认定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14家,总数达到32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44处,占全国的40%。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8月,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1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50万标箱,同比增长4.9%和3.5%,在疫情冲击形势下实现了难能可贵的“双增长”。

今年以来,山东省级层面集中推进12个现代海洋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750余亿元,为瑞典建造的全球最大5800米车道双燃料滚装船正式开工,中海油青岛海工交付我国最大作业水深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洋石油119”的中船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柴油机有限公司)柴油机项目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在研抗肿瘤药物BG136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修正海洋科技谷一期、华大基因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这些高端项目为海洋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对外合作方面,山东省加快推进日本海之乐生物、港青大健康9个涉海开放合作项目,总投资157亿元。成功举办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中日海洋经济对接交流洽谈会等重大活动,有力展示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成效,拓展了海洋对外合作空间。创新设立“一带一路”青岛航运指数,成为山东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风向标。累计布局中西部地区内陆港37个,开通中欧过境班列9条、集装箱航线28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约190条,国际友好港口达到36个,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全国北方地区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