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8日讯 日前,为积极推进观测体系构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大型观测浮标、深海剖面浮标、水下滑翔机等系列观测设备的设计加工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已经装配完成4台样机。
在位于青岛蓝谷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车间,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参数中纬度大型浮标系统的主体结构已经完成了设计加工。据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教授陈朝晖介绍,此浮标观测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针对不同的科学需求,集成多学科、实现多要素的观测。“目前国际上大多数的大型观测浮标系统都是以气象和水文的要素观测为主,我们通过针对性的设计和改造以及设备的升级,就可以实现在西北太平洋从动力环境到生态环境一直到渔业资源,多要素、多学科、长期、综合、连续观测,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包括远洋渔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观测支撑作用。”
除此之外,面向深海大洋的水下核心移动观测设备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Deep Argo)也在进行组装、调试,目前已经装配完成4台样机,系统调试也同步进行。
除了浮标,“海燕”水下滑翔机正在执行观测任务。截至目前,两台水下滑翔机已连续航行240天,观测剖面超过2000个,航程达到8000公里。另外,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在进行新型大深度、长航程的水下滑翔机设计。据了解,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身材小、重量轻、功能多样,而且下得深、跑得远,正在设计的新型滑翔机将突破低功耗控制、防生物附着及减阻、低功耗浮力系统等设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