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16万平方公里蔚蓝色国土,蕴藏着山东向海图强的梦想!
波涛成颂,碧海倾城。山东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进一步开阔视野看海洋,全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海洋发展势头强劲——全省港口实现整合,与全球蓝色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近两年年均增长9%以上,海洋经济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全面推行“湾长制”,在全国率先实现沿海市海岸带保护立法全覆盖,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19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89.3%……
向海图强风帆劲,长风破浪会有时!经略海洋,筑梦深蓝,奏响了再造一个海上新山东的宏伟乐章。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全域拥抱开放发展新机遇
——陆海统筹、向海发展,全省沿海港口资源整合深度推进,潜在能量充分激发
2月23日,42个耐火砖小柜在青岛港海铁联运中心场区装船发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发货方是一家刚复工的河南企业,几天前紧急向山东港口青岛港求援:由于疫情影响,公路运载能力受限,而如果误期,就是500多万元的损失。青岛港物流海铁联运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根据货物特性,为该企业量身定制了从铁路运输到场站装箱工艺等的整套运输方案。
2月以来,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确保港口“零疫情”的同时,山东省港口集团强势担当、强力保障,帮助企业打通物流“瓶颈”、有效复工复产,广受好评。抗击疫情就像一场大考,山东港口的漂亮答卷,得益于整合后迈向一体化发展带来的能力提升。
山东是港口大省,如何由大向强?山东分步推进,实现了全省港口整合。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原有青岛、烟台、日照、渤海湾四个港口成为集团全资子公司,统筹协调港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式联运发展,涉及全省7市的沿海港口资源整合之路深度推进。
“通过整合,我们很多潜在的能量被激发了出来。”山东省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表示,集团成立以来,已新增9条集装箱航线。2019年,省港口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13亿吨、集装箱2900万标箱,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增幅名列前茅,港口经济呈现量效齐升、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
“现在,越来越多港口来参观学习。”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连钢说。作为山东港口的“龙头”,2019年11月28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正式投产运营,生产效率屡破纪录,比国外同类码头效率提升50%以上,为全球港航业提供了智慧港口建设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青岛航运指数,成为山东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的风向标。
在发展意义上,港口从来不只是港口,更是陆海统筹、融入全球的重要支撑。打破思想桎梏,山东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海洋:港口整合、高铁加速、海铁联运,陆海统筹、向海发展,不仅仅是临海的7个设区市,山东正在全域拥抱海洋开放发展的机遇之门。港口融合只是一个开始。
在省级机构改革中,山东专门成立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加强海陆统筹和海海统筹“双统筹”。省委、省政府将海洋强省作为全省八大发展战略之一,多次专题研究海洋工作,召开全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研究实施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国家(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突出海洋特色、做实海洋文章。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之际,山东以建设一流港口为依托,坚持经济全球化大方向不动摇,拓展全面开放“大市场”,搭建中日韩合作“大平台”,开辟互联互惠“大通道”。2019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17家,实际使用外资146.9亿美元,增长18.6%,位居全国第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6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装备制造挺进深蓝现代海洋产业全面起势
——“山东智造”走向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工+牧场”联动发展模式向全国推广
“原计划5月交付,后来提前到3月。关键时刻,所有人都要冲得上,拼得上!”2月10日,节后复工的第一天,在20000吨“泰山”龙门吊下,全球最大的深水养殖工船——Havfarm 1号已到了最后收官的关键时期。在它巨大的船体内部,串洗作业区班长杨德将正带领班组对纵横交错的管路进行最后的安装和检验。疫情,没有影响工人们的干劲。
芝罘湾畔,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烟台基地如同一个低调的巨人,用创新和干劲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筑梦深蓝,装备先行。现在,长岛县大钦岛海域的蔚蓝深处,耸立着由中集来福士建造的“长鲸一号”深海养殖网箱;更远方的挪威北海,无惧恶劣海况,中集来福士设计建造、拥有80%自主知识产权的“仙境烟台”号钻井平台已于去年11月成功开钻。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山东将现代海洋产业作为全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之一,成立工作专班,组织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推进会议,制定印发《关于聚焦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突破“四个一批”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海洋产业发展。
让长板更长更强,山东海洋装备产业勇猛前行。中集来福士、中船重工、杰瑞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中国海工北方总部落户烟台,船舶修造、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装备制造等三大海洋制造业基地初步建成,像Havfarm 1号、“仙境烟台”号这样的“山东智造”,已成功走向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扎实推进,已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4处,占全国40%,海洋生态牧场已拓展至离岸130海里的黄海冷水团海域,烟台“海工+牧场”联动发展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向全国推广。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喜人。管华诗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国产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GV971获批上市,成为全球第14个、中国第2个海洋药物,抗肿瘤药物BG136即将进行临床申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日产淡化海水35万吨,青岛碧水源公司10万吨级海水淡化吨水成本已降至4.25元,依靠淡化海水基本缓解胶东半岛工业用水严重短缺成为可能。
青岛、烟台、威海海洋经济创新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实施,三市均已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考核。青岛、威海、日照3市获批创建首批国家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制订小管岛保护利用试点方案,开展海岛岸线整治修复等基础工程建设,长远谋划推动海岛经济发展。
据省海洋局局长宋继宝介绍,近两年,山东现代海洋产业快速发展,明显高于全省经济发展平均速度,海洋经济质量趋优,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及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构建创新生态圈海洋发展动能澎湃不息
——“国字号”海洋科研力量集聚激活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蓝色山东”越来越吸引全球关注
向海图强,科技创新是关键。2019年12月24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共享”发布会:将一段来自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的沉积物重力柱,无偿分享给全国10余家单位的19个进行相关领域海洋研究的团队。据悉,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取如此珍贵的样品,而这样稀有样品的大范围科研共享,在我国也属首次。“一切只为最大程度上发挥稀有样品对深海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副主任刘保华说。
开放共享、创新生态,正在成为山东海洋科创的关键词。去年,“青岛蓝谷打造开放创新合作平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成为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发现的3个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典型经验之一。一批公共科研平台及大科学装置群向全球创新敞开怀抱,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激荡耦合,众多科研单位和科学家从中受益。
“以前做海试,需要自己租船或搭船出海,费用昂贵、机会有限,现在科考船共享平台每年组织几十个共享航次,只要提报需求就能使用,还能借助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超算平台‘深蓝大脑’提供的全球海流分布图,更为科学地规划路线和应用。”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科研助理王智进对此感受很深。水下滑翔机“海燕”项目整体搬迁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后,进展速度明显加快:仅仅3年时间,续航里程及下潜深度不断刷新纪录,实现了152天连续航行、续航里程3619.6公里。
为了夯实蔚蓝发展的根基,山东着力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海洋创新生态圈加速形成:中国科学院在山东建设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建设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同意将大洋钻探船双母港之一设在青岛、新建大洋钻探岩心库,科技部批准超算升级项目落户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拥有海洋领域住鲁两院院士22名,占全国海洋领域院士总数的33.8%,基本形成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为龙头、“国字号”海洋科研教学力量集聚发展的新格局,国家级海洋科技平台达46个。
空间广阔,未来可期。山东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蓝色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东北亚和东亚方向海洋合作得到加强。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永久会址落户威海,山东省港口集团与中远海运联合开通北极航线。2019年9月,永久落户青岛的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首次举办“东亚海博会”,62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参展,210个国内外团组观展采购;论坛期间,总投资373亿元的10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目前,正在谋划以山东企业名义申请我国第六个国际海底片区;筹划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有关部委等合作,举办世界海洋发展大会。
涛声鼓荡,“蓝色山东”越来越吸引全球关注。青岛国际院士港表现尤为亮眼,已累计吸引108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占比85%以上;积极探索院士项目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径,累计落地院士项目32个,13个项目产出42种产品。其中,司马金院士团队、卡巴尼辛院士团队的深远海机器人等海洋设备,均已进入实验和量产阶段。
圈层聚集,生态催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实施“透明海洋”计划,成功研发了谱系化水下滑翔机、Argo浮标核心技术装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两洋一海”区域定点观测网并持续稳定运行;首次实现了基于北斗卫星的深海6000米大容量数据实时安全传输,改变了以往使用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首次实现水下滑翔机在北极海域的组网观测;全球首个马里亚纳海沟潜标观测系统已经构建,万米深海实时化感知正逐步成为现实;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流港口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渐趋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海洋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经略海洋,山东展示强大力量;向海图强,山东全速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