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耕海牧渔 大连领鲜北纬39°

日期:2019-07-23 11:02    作者:    来源:农业日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辽宁大连地处的北纬39°,是寒暑交界的黄金地带,是世界公认最适宜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为优质农产品和海洋产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鲍鱼、海参、虾夷扇贝、海胆、对虾、裙带菜……这些大连水产标志符号的形成,是改革开放40年来,大连海洋渔业发展始终走在质量、品种、科技、效益最前沿的缩影。目前全市优质高效水产品增养殖面积650万亩,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海参、虾夷扇贝、裙带菜、杂色蛤、红旗东方鲀增养殖基地,无公害养殖面积445.2万亩,拥有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37个。

大连渔业,依靠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在全国渔业发展的领先行列。大连渔业的发展坚持“发展与生态共生,产业与资源共赢”的理念,逐渐形成了一二三产业多元业态齐聚发展的产业格局,为保障大连,乃至全国水产品的供给,为促进全国渔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市加快推进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科学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全力打造“蓝色粮仓”,促进现代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大连市渔业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中国现代渔业领军城市。

海洋牧场,推动提质增效

海洋渔业是大连传统优势产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是大连渔业重要发展战略,大连正不断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国际化。

海洋牧场是一种新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投放人工鱼礁为基础,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改变了以往渔业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解决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近海养殖引起的病害加剧等问题,是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发展现代海洋牧场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指示,提出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2019年1月9日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也提出加快打造海洋经济强市,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叫响“大连海鲜”品牌,打造“蓝色粮仓”,推动大连市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

大连的“蓝色粮仓”初具规模。大连市充分利用海域广阔、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投入建礁资金约22.45亿元,投放各类鱼礁约1578.55万立方米;累计建设1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18年建设海洋牧场10万亩。海洋牧场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刺参、鲍、海胆等海珍品资源增产明显,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鲉等本土鱼类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增殖放流,养护海洋资源

增殖放流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大连市的增殖放流工作起步早,保持全国领先。

自1984年进行中国对虾标志性试验放流开始,到“十二五”时期,大连己初步形成了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牙鲆、海蜇、三疣梭子蟹为主导品种的增殖放流格局。2006年以前,大连市地方增殖放流的品种、数量较少,仅在黄海北部庄河海域和渤海瓦房店海域增殖放流日本对虾和三疣梭子蟹6226万单位。从2006年开始,大连地方增殖放流项目发展较快,增殖放流的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增殖放流苗种从2006年的3040万单位增加到2019年的30.44亿单位。

增殖放流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大连市利用各级财政资金进行增殖放流,总量达到144亿单位。大连市增殖放流种类主要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牙鲆等,功能以渔民增收和生物种群修复为主。其中日本对虾的功能定位为渔民增收;三疣梭子蟹的功能定位为渔民增收为主,生物种群修复为辅;牙鲆功能定位为生物种群修复为主,渔民增收为辅。

大连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渔业环境得到修复,增殖放流的规模、种类和数量都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全市增殖放流中国对虾等苗种幼体22.87亿尾,增加渔业产量2400吨,增加渔业产值2.6亿元。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了近岸海域优质渔业种群生物量,水域生态群落结构和环境得到有效恢复,地方优势渔业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补充,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科技兴海,优化水产种业

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大连市在渔业发展上实施创新驱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加强政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科技支撑力量和专业化团队优势,推广“海水池塘优势品种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海水网箱生态育苗技术”“刺参底播增殖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建设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基本覆盖了全市水产养殖区域,为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全国渔业行业首个国家渔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落户大连市,为全市水产养殖创新成果转化搭建了很好的舞台。

推进原(良)种场体系建设。积极争取财政支持,鼓励水产原良种场建设,对通过国家级、省级良种场挂牌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建设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4家,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24家,涵盖全市11个主要养殖品种,全市水产良种体系初具规模。

水产新品种引进工作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组织多家科研院所及相关的国内外养殖生产企业,积极实施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先后有裙带菜“海宝1号”、菲律宾蛤仔“斑马蛤”、裙带菜“海宝2号”、中间球海胆“大金”、虾夷扇贝“獐子岛红”等6个新品种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

鼓励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积极组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工作,先后引进斑石鲷、岩扇贝、厚叶海带等新品种。一批先进的水产苗种繁育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例如:刺参海水池塘网箱和海上网箱育苗技术,以长海县为核心,已建设刺参海上育苗网箱1.3万个,年培育稚参260亿头。海参三段式养殖技术,以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为核心,现已推广海参池塘育苗网箱3万个。刺参生态采苗技术的推广应用,比传统育苗减少了用药保苗环节,苗种成活率明显提高,生态苗种也得到了养殖户的普遍认可。

渔业品牌,成为大连名片

大连鲍鱼、大连海参等水产品驰名中外,已成为大连的靓丽名片。近年来,大连市坚持实施渔业品牌化战略,通过狠抓渔业品牌创建,有效提升了大连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对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大连始终坚持以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以资金政策扶持为引导,加强海洋渔业品牌建设。大连海参、大连鲍鱼、大连虾夷扇贝、大连河豚鱼等一批海珍品,已成为国内水产品行业不可忽视的区域品牌力量。截至目前,大连市获评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水产品达20家,获评数量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全市水产品牌有12个获全国驰名商标,13个被评为辽宁省名牌产品。

以渔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为保障加强品牌建设。自大连市实施渔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与示范工程以来,进行了涵盖全市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海洋牧场、设施渔业等领域,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各生产环节的渔业标准体系建设,初步构建起大连市渔业标准体系化服务与决策系统,并通过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带动渔业标准在全市的推广与普及,推动保障了大连水产品品牌建设。

以展会为平台加强品牌建设。通过组织企业积极参与水产品推介和展示展销,加大水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名牌水产品“走出去”,参加美国波士顿渔业展、布鲁塞尔欧洲国际水产品展、日本东京水产展等境外著名渔业展会,组团拓展海外新兴市场,加大水产品品牌的境外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