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海而生、依湾而兴。凭借浮山湾、汇泉湾、青岛湾、滨海一线“三湾一带”得天独厚的优势,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通过实施“海洋+”行动,推动海洋装备、航运服务、海洋渔业、海洋科研教育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全区去年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330.9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0.22%,其中海洋服务业增加值为317.73亿元。
打造海洋发展集聚区
“深海自平衡沉浮网箱”是几年前由青岛海琛网箱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针对深远海养殖的先进海洋科技项目。在该技术产品转化推广过程中困难重重,原因是公司担心推向市场后会被复制,怀揣专利却眼见要“胎死腹中”。
转机出现在青岛连城创新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通过专利拍卖获得独家许可的形式,对青岛海琛网箱公司投资200万元,占有该公司20%的股权,并通过与市南区15家海洋科创公司在影像采集、无线网桥、水质传感器等方面的技术合作。升级版的智能网箱实现了远海养殖可视、可测、可控,已在山东长岛渔场投入使用,市场前景广阔。
青岛市市南区注重引进、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在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化工、海洋环保等领域内集聚了一批带动力强、技术领先的科技企业。青岛欧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以代理国外溢油处理设备起家,经过8年潜心研究,其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已经获得了20余项专利技术;青岛光明环保有限公司研发出国内第一批溢油回收设备,参与了带式收油机等6个国家行业标准制定;青岛乾元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无线聚合通讯系统成功应用于海监船通讯保障工作,获评中国产业创新榜最具发展潜力50强。
构筑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坐落于青岛市市南区的中科院海洋所联合中科院12个研究所筹建的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进展顺利。由9艘在役科学考察船组成的共享科考船队、4个野外观测站点和3个海洋观测网组成的综合立体观测系统,成为海洋大科学中心的支撑平台。
青岛市市南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南区拥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10家,涉海科技创新技术平台52个,涉海专业领域院士13人,推动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化工等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海洋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海洋涂料已经形成了全船配套体系,建设了国家级科研及成果转化平台——海洋涂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海洋涂料及功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省市科技项目200多项,荣获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励50多项,累计获得专利授权105项。由黄海水产研究所建设的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将成为我国渔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领域重要的信息发布和国家交流中心。
科技服务辐射“一带一路”
由黄海水产研究所技术攻关的“两条鱼”已经从青岛市市南区“养”到了山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省份。“一条鱼”叫大菱鲆,1992年从英国引进,黄海水产研究所历经7年科技攻关,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形成了年产值超过45亿元的大产业;另“一条鱼”叫半滑舌鳎,青岛当地人叫舌头鱼,这种鱼自然状态下繁殖率低,每年只有几十吨产量。黄海水产研究所经过8年的技术攻关,实现了全人工繁殖,每年产量可达1万吨,产值近20亿元。
青岛市市南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南区通过开辟“一带一路”服务专线,打造国际海洋科技服务核心聚集区。黄海水产研究所科技服务合作覆盖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6个院士工作站、挂牌科研基地100多家,每年的科研成果转化有30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