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规模将在2020年达170亿元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其发展是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前不久出台的《天津市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天津市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规模将达170亿元。届时,天津市将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基地之一。
业内专家表示,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对于提升天津市装备制造业水平、支撑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市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市应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在稳固现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研发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制造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绿色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天津市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核心竞争力。
打破“魔咒”谋发展
天津是我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现已初步形成以临港经济区为核心的造修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聚集区,聚集了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龙头企业,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4家国家级专业海洋科研机构以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七研究所、天津大学海洋学院等十余家涉海研究院所和高校。虽然已掌握深海自主探测技术、海洋立体观测监测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并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但是,受国际船舶市场持续深度调整和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天津市在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方面仍然难逃“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三大“魔咒”,同时还存在建造周期较长、生产成本高、资金回笼较慢等短板,企业运营资金压力大。
为更好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助力装备制造业水平提升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打造海洋强市,《行动方案》指出,天津市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发挥港口、区位条件和滨海新区优势,将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打造成其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产业;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智能发展以及绿色发展,推动天津市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提高。
打造标志产品
根据《行动方案》,天津市将围绕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健全产业创新体系、推动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推动高端产品发展四方面展开具体工作,并在金融、人才、营造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提供保障措施;力争在2020年培育1家~2家海洋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总承包商,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实现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达到170亿元。
其中,在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方面,加快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海洋局天津临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临港经济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产业聚集区发展,打造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深海油气核心模块制造基地、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基地、海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新港船舶重工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化基地六个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在健全产业创新体系方面,积极拓展多产业间的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努力促进系列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搭建包括创新合作平台、研发设计平台、新型海水淡化装备创新孵化平台、海洋工程装备智能信息服务平台等多个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创新平台。在推动产业智能制造发展方面,以提升质量、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数字化工艺设计和工艺数据库建设为支撑,以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推动船舶建造精益化管理、生产过程数字化控制、关键工序智能化作业以及机器人焊接技术应用,以更好地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制造、管理的智能化。在推动高端产品发展方面,利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础,提升设计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