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牵头承担的“海洋资源能源调查评估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目前,该项目已完成5项标准的编制并报批,24项标准通过了国标委立项专家评审。为此,《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高级工程师袁玲玲,进一步了解项目的意义及前景。
记者:为何要实施该项目?
袁玲玲:“海洋资源能源调查评估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研究”是“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的主要组成部分,该重点专项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到2020年,实现我国国家质量基础总体水平并跑、部分领跑国际水平的目标。其中,“海洋资源能源调查评估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研究”项目设6个课题,开展46项海洋事业急需的国家标准的研制。
当前,适逢国家实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关键时期,实施该项目,将解决海洋领域标准需求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项目主要开展海洋基础通用和检验检测,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评估,海底和海岛资源能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价,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保护,海洋灾害预报和警报等6个领域的标准研制,在“深水、绿色、安全”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不断完善海洋标准体系。
记者:项目的应用前景怎样?
袁玲玲:该项目应用前景广泛。通过开展海洋仪器设备检验检测标准研制,将提升我国海洋仪器设备检验检测水平,整体提高我国海洋仪器设备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竞争。项目的实施还将提升海洋预报、海上安全防护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技术水平,统一各级海洋预报机构使用的海洋环境要素等级和发布规范,方便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海洋预报产品。
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项目针对当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制定了海底与海岛资源环境调查、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海洋生态修复和保护等标准,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项目通过开展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环境调查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可提高我国在国际海域的资源勘察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项目实现成果推广应用之后,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促进国际交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记者:该专项取得了哪些创新?
袁玲玲:该项目在深远海海洋资源环境勘查、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评估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提高了海洋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有4个创新点。一是在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标准中,模拟了海洋仪器在海下的真实工作状态,解决了导致深海仪器设备损坏的部分问题。二是率先开展海岛独立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空间要素调查关键共性技术标准研制,提出利用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技术进行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测量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家标准在海岛及周边海域资源调查与保护方面的空白。系统研制了潮流能和波浪能电站资源调查与评估标准、大洋国际海底金属矿产资源空间分布的勘查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水下固定设施设计规范等,填补了国内空白。三是着力解决我国沿岸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在应用中缺乏规范操作、效果监测等问题,率先提出将修复技术与方法纳入标准化管理,规范近岸生态修复过程中的评判标准。四是首次对我国历史海啸灾害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确定了历史海啸事件的数目和时空分布,并首次对海啸进行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