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烟台:产业融合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期:2018-06-06 10:07    作者:    来源:中国渔业报     打印    加大 减小

海洋经济作为开放型经济,对山东省烟台市建成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经济对烟台来说,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谋求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助力,要实现“开放型”发展,需要不断地整合拓展发展空间,注入新动力,也有赖于发展手段的统筹与协调。

经略海洋、深耕海洋经济,烟台市在建设海洋强市道路上,不只是盯着海岸线,而是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转变发展理念,下好“一盘棋”,推动渔业与海工及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海洋优势。

当前烟台市正通过统筹配置海陆生产,以新发展理念来做好海洋经济这篇大文章,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海洋粮仓;发展海洋功能性食品、高端海洋装备、涉海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打造海洋产业协同创新综合体;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海洋商贸物流、海洋休闲旅游,加快融合提升,海洋经济已成为助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海洋牧场打造海上田园

海洋是生产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烟台的近岸养殖业一度红火。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齐头并进?海洋牧场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渔业生产方式,快速兴起并带动渔业升级。

迎着温和的海风,站在莱山区黄金海岸眺望,几座海洋牧场平台若隐若现,这是离城市繁华区域最近的海上人工鱼礁群,也是烟台清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的海洋牧场平台小镇一景。“目前海上平台共有三座,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集观光体验、辅助功能等为一体,我们称之为复合型海洋牧场。”烟台清泉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珅说。

海洋牧场即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像放牧牛羊一样,利用自然海洋环境,在海上“造田”,把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这种养殖模式,更能有效实现养殖模式从“资源掠夺型”向“耕海牧渔型”转变。

登上一座“鲸鲨号”海上平台,在平台中央有一个像水池一样的区域被圈拢起来,通过清澈的海水,可以看到深处的围网。“下面的水很深,我们投放了人工鱼礁、鱼虾苗等,让海洋动物在此安家,有效修复海洋生态。”王珅说,依托离岸装备,该公司将垂钓、观光旅游和潜水、帆船体育产业相融合,打造“海洋牧场+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后续将增设海上平台,丰富游乐与服务设施,形成陆、海、桥三位一体立体化现代城市渔业观光游览区,构建近海观光游览、消夏、亲水的海上新兴小镇。”

加快构筑“海上粮仓”,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烟台市龙口、蓬莱、长岛、芝罘区、牟平区均被划入山东省海洋牧场示范区,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的意见》,正加快研发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等海洋牧场离岸装备,打造海洋牧场智能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管理系统。目前,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中集来福士利用技术优势,先后推出自升式和半潜式多功能海洋牧场管理平台、深水网箱管理平台等高端海洋渔业装备。东方海洋投资建设的半潜式多功能海洋牧场管理平台相继下水。

今后一段时间,烟台市将以海洋牧场为纽带,推动渔业与海工、旅游等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其中,围绕建设深远海牧场,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工程,推动渔业由传统向现代、由近海向深远海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牧场观测网建设,配备多功能管理平台,完善岸基展示厅、监控室、研究院和体验馆“四个一”配套设施,持续推进海洋牧场装备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依托海洋牧场,培育10处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促进渔业与旅游、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烟台特色休闲渔业。

传统渔业向精深渔业转型

海洋水产加工和功能性食品是烟台市渔业的优势产业。数据显示:去年海洋渔业年产值、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水产品出口占全国1/15。在提升传统产业道路上,他们是如何发展创新?

走进烟台市较早进军水产加工市场的企业——京鲁渔业,工人在透明的生产车间内做着末端的检验、包装工序。这家企业已开发出200多种新产品,研发出50多套水产品自动化加工设备,拥有秘鲁鱿鱼除酸技术、即食海参加工技术、秋刀鱼加工技术等80多项核心加工技术。“公司非常重视食品领域的技术创新,每年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5%以上。”京鲁渔业知识产权部经理张道旭介绍,高额投入换来的是技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该公司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设立山东省京鲁渔业院士工作站,荣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不仅进入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冷冻调理品市场,与国内知名快餐连锁店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出口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与国外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达成战略伙伴关系。

京鲁渔业生产的食品原料多取之深海,而实现由浅海向深海拓展,离不开生产工具的先进化和智能化。在蓬莱中柏京鲁船业的船型展示厅,依次摆放了十几艘船模,上面有诸多数据和技术介绍。其中一条77米秋刀鱼兼鱿鱼钓船旁标识,各项指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多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被国家工信部列为“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该型渔船秋刀鱼捕捞量连续五年排行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1/3。”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1200吨级美式金枪鱼围网捕捞船是京鲁船业开发的另一款高端远洋渔船,被誉为渔船界“皇冠上的明珠”,属技术含量最高的远洋渔船之一,曾获评首批山东好船之一,获得了“金船奖”。

水产捕捞业又称为“汗水渔业”,在建设海洋强市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推动产业转型,实现技术升级。多年来,烟台市有针对性的大力推进科技兴渔,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通过发展高端远洋捕捞装备,探索“陆海接力”养殖模式,集成工业化养殖等,实现规模化、装备化、智能化的养殖捕捞模式,走上科技促渔业生产、渔业生产促增收的新路子。

按照规划,在发展现代渔业方面,烟台市将以园区为载体,加快渔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放大千亿级产业链优势。其中,在莱州、莱阳、海阳等渔业基础好、潜力大的县市区,规划建设高效能的渔业养殖园区,实现集中连片、生态高效发展。围绕水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大季家等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和烟台骅达等冷链物流基地,做强“烟台海参”“烟台鲍鱼”等特色渔业品牌和“东方海洋”、“山东汇洋”等水产加工品牌,推动生产方式向精深加工转变、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调整,提高烟台渔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渔业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延伸。

海洋文化旅游成为烟台特色名片

“碧海青山”是烟台市的名片。放大名片效应,深挖“海上丝路”文化、“海岸+海岛”资源,推动旅游向海纵深发展,是建成海洋强市的一条重要路径。

夏日来临,长岛又迎来了旅游旺季。游客走在南长山环岛木栈道上,一边是绝壁翠松的画意,另一边是渔人孤舟的诗情,别有一番惬意和滋味。这条海边慢行木栈道是长岛南北长山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的一部分,慢道采用以人行、自行车为主,电瓶车为辅,大巴车作为补充的交通方式,整个系统沿线旅游景观资源丰富,实现环岛景观和旅游资源的有效串联,提升旅游品质和档次。

山东省印发《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规划》,提出建设休闲宜居之岛。探索“海洋+”“生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挖掘“百年渔俗、千年妈祖、万年史前和亿年地质文化”内涵,创建省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富有魅力的海岛休闲度假目的地,打造“海上仙岛”度假胜地。

当前,在海洋旅游产业链条上,一些新业态发展中,也不乏海阳市的身影,烟台市的连理岛,作为北方首个经国务院批准的离岸式人工岛,近年来瞄准“岛居养心”度假体验地,在海岛度假功能和业态配比上,一直进行着“国际化”定位与“本土化”落地的探索与尝试。这里突出海上旅游度假、特色文化艺术、休闲、居住等功能特色,分为主题游乐度假区、创意产业园区、滨海养生住宅区、海景别墅区、文化产业区等七大功能区,打造国际化的海景旅游文化岛。

借助强大的体育赛事影响力和亚沙体育文化遗产群,目前海阳市已经聚力发展了沙滩排球、足球、篮球、动力滑翔伞等沙滩运动项目,同步发展攀岩、露营垂钓、国际武术节等休闲运动。海洋旅游业态的丰富和延伸,让这座县城从之前每年1000多万游客的旅游过境地逐渐变为了目的地。

烟台依海而生,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有着先天的优势条件。在海洋强市建设征程中,烟台市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港口设施配套,积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目前,渤海轮渡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客滚运输企业,中铁渤海轮渡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路轮渡企业,烟台港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26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确定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交通运输部确定的12个邮轮始发港之一。2017年,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01亿吨,居全国沿海城市港口第9位。建设海洋强市,着力改造海洋文化与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全市将围绕建设“文旅名城”,将重点推进长岛、蓬莱、芝罘岛、崆峒岛、养马岛滨海一线旅游开发,打造烟台“黄金文化旅游带”,叫响“仙境海岸”品牌,力争到202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亿人次,旅游消费总额突破14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