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一、海洋牧场建设情况
海洋牧场生产方式尊重自然法则,把水产品自然生长作为核心特色,构建立体化、多营养层级、综合性的生态系统,是山东省海水增养殖主阵地,也是该省海洋渔业特色优势。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青岛胶南和烟台蓬莱两地开展人工鱼礁试验,拉开该省海洋牧场建设序幕,90年代初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该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以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牧场步入快车道,全省海洋牧场建设如火如荼,一年一个新台阶。2014年起,省政府秉承“大食物”发展理念,同时从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现代渔业发展理念出发,印发了《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海上粮仓”战略,将海洋牧场作为海上粮仓建设核心区重点打造,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和各海洋牧场建设单位以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深入推进海洋牧场特色化、标准化、可视化、专业化建设,在生态、创新、富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2005年以来,扶持建设省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138个,建设面积6645公顷,带动全省人工鱼礁建设面积达到1.95万公顷,选划185处省级增殖站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累计放流黑鯛、许氏平鮋等恋礁鱼类约2.58亿尾,增殖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水产苗种约528亿单位。2014年,启动海上粮仓,打造五类海洋牧场,目前,已建设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55个,建成海洋牧场观测网系统21套、岸基“四个一”工程18处、海上多功能平台18座,评定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15处,省级休闲海钓场33处,配套建设标准休闲海钓船212艘。
二、建设成效
(一)经济效益。海洋牧场产出的鱼、虾、蟹、参、贝等海珍品,因其自然生长方式,质量安全可靠,市场价格高,供不应求。据调查,以投礁型海洋牧场为例,经济型人工鱼礁每亩海域平均年收入7600元;生态型人工鱼礁投放2年后即可钓捕,每亩海域年均收入2666元。近十年来,该省累计回捕增殖放流资源52万吨,收入165亿元,投入产出比1:17。依托海洋牧场开展的休闲海钓等旅游业异常火爆,该省首批15处游钓型海洋牧场运营3年来年均经济效益增长210%。
(二)生态效益。通过对海洋牧场海域跟踪调查发现,人工鱼礁有效遏制了“绝户网”捕捞作业,礁区生态得到保护修复,促进了礁体上藻类、贝类附着。据调查,人工鱼礁区水生生物资源量比投礁前增加5.3倍,礁区基础生产力提升了64%。此外,通过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物、藻类、贝类等资源增殖明显,大大提高了海洋固碳能力。
(三)社会效益。海洋牧场建设可直接带动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随着该省首批休闲海钓基地陆续投入运营,捕捞渔民转而从事游钓服务,缓解了渔船转产和渔民转业的压力。仅最近两年,全省海洋牧场已带动社会就业上万人,创造了10多万个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