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取得五项重大成果

日期:2017-04-13 00:00    作者:中国海洋报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本报讯 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在“雪龙”船召开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的第33次南极考察》,公布了此次考察取得的5项重大成果。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山青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的第33次南极考察》共分为综述、重要成果、科学考察、后勤保障、罗斯海新站选址、国际合作、南极文化建设7个部分。

《中国的第33次南极考察》指出,此次南极考察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一是罗斯海新建南极考察站选址顺利完成。考察队在罗斯海区域进行了第5次新建考察站选址调查,重点勘察恩克斯堡岛(难言岛)、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及新港角5个区域,完成了地质调查、基础测绘、动植物分布调查、海冰及气象分析、环境本底及建筑环境调查等7项工作,为我国确定罗斯海区域新站站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是圆满完成我国首个南极冰盖机场选址、勘察。考察队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及附近区域、内陆行进沿线中,采用高精度的调查方法,开展了海洋、大气、地质、环境、冰川等23项科学考察项目,共采集1198个数据及样本,新增加21个长期监测点。

三是“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首次降落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南极航空史上,该类机型首次在该区域起降。考察期间,飞机实现了业务化飞行,利用7套全球最先进的机载遥感设备,开展冰雷达、重力、航空摄影测量等多项航空遥感观测,共完成科研测线18条,总计测线航程31880千米,覆盖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拓展了我国在南极大陆的数据获取范围,标志着中国在南极航空遥感领域迈进世界先进行列。

四是“海洋六号”船首次参加南极科考。。“雪龙”号和“海洋六号”船在南极半岛长城湾海域实现同时开展科学考察,对组建极地考察船队和开展更大范围的考察活动进行了有益探索。

五是“雪龙”船到达南纬78°41'罗斯海水域,刷新了全球科考船到达南极海域最南端的纪录。“雪龙”船顺利完成逆时针环南极航行,本航次“雪龙”船抵达最南纬度78°41.975′海域,成为到达地球最南海域的科考船,并成功开展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

此外,考察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累积派出和接纳人员13人,与新西兰、智利、泰国、葡萄牙、乌拉圭等开展了罗斯海冰架联合钻探、南极半岛地质及生物联合考察、南极乔治王岛地质构造演化和鱼类研究等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深化东南极航空网络建设与协作,与澳大利亚、俄罗斯进行航空合作,完成了航空遥感飞行、中外人员运送和野外科学设备运输的任务。在中山站主办南极拉斯曼丘陵第一届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站区注重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举办“南极大学”系列科学讲座24讲。

林山青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的南极考察已历经30多年,取得了许多成绩,今后我国的南极考察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南极的国际治理,增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能力,早日迈入极地强国行列。国家海洋局将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建设,建设极地立体观测、监测网络,建造新的极地科学考察船,建设新的南极科学考察站,瞄准国际前沿和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极地科学研究,进一步统筹国内科研力量、完善学科布局,吸引和培育极地科学领军人才,大力提高职业化程度。在开展南极考察的同时,还将加大保护南极环境的力度,推进冰穹A特别管理区建设。“十三五”期间,将积极推动国内南极立法,奠定我国依法规范南极活动的基础。在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还会深度参与南极的国际治理,在南极条约框架体系下,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极地治理新秩序,为人类认识南极和治理南极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等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