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是全国上下经济工作的重点,作为渔业科技主力军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如何为渔业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有力保障现代渔业健康发展?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水科院张显良院长,以期为各级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为相关科技工作者提供导向思路,为生产企业开拓视野。
记者:目前政府工作的焦点是带领大家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就渔业企业自身来讲转变成长模式也许是抵御“危机”的途径之一,水科院作为渔业科技领军者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张显良:在我国大农业中,水产业是最早市场化的一个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较高,但是目前我国水产品出口主要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亟待增强。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渔业带来冲击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外部“倒逼”作用,为加速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提供了战略机遇。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现代化渔业,已成为当前我国渔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渔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水科院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水产研究机构,一直肩负着全国渔业重大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渔业基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院积极发挥水产科技“国家队”和“领头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撑渔业产业发展。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牵头联合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成员单位,围绕六大渔业科技创新领域和八大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科技攻关,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同时担纲现代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水产产业的升级;二是加快成果推广。进一步为渔业生产一线特别是为西部及地震灾区渔业提供技术服务,全院各单位广泛开展科技入户、科技下乡和新型渔民培训,助推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还面向全国深入开展了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加快渔业产业基地群的建设,促进了现代渔业经济的发展;三是强化支撑服务。积极发挥我院学科委员会作用,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密切跟踪行业热点难点,在水产品质量安全、健康养殖、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方面为渔业发展谏言献策,支撑政府部门的科学管理工作。此外,我院还积极推进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创办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今年论坛的主题定为“现代渔业建设及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渔业影响”,目的在于探讨、研究现代渔业建设的有关规律,为我国渔业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记者:在全球经济紧缩的背景下,当前渔业发展遇到的挑战和机会是什么?以科技的视角如何解读?
张显良:农业部发布的最新信息表明,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渔业特别是外向型渔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在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的有力带动下,当前我国渔业经济形势总体稳定,国内生产和市场运行基本平稳,外向型的加工出口在遭遇大幅下滑后出现好转。
当前我国渔业正处于战略转型时期,渔业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虽然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了50%,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组织化程度偏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资源与环境对渔业发展的刚性约束日益突出,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性气候异常变化增多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水产品出口贸易下降,对虾、鳗鱼等主要品种出口受阻,我国水产品进出口额双双下滑。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国现代渔业的发展建设。
从客观角度来看,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于调整我国渔业产业结构具有推动作用,企业在危机中优胜劣汰,迫使水产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有利于提高渔业产业素质。水科院有责任也很乐意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强化科企联姻,从渔业经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渔业的目标和要求,利用好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措施,扎实推进现代渔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化危为机,提高水产品技术含量和出口附加值,促进渔业产业实现结构性调整,进一步推进渔业现代化进程。
记者:随着竞争加剧,科研单位自身需要发展壮大,水科院目前存在的主要挑战和应对措施有哪些?
张显良:水科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渔业大发展的轨迹,全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已发展成拥有13个独立科研机构,5个共建科研机构,学科齐全、布局合理、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国家级研究院,成为我国水产科技工作的主力军。全院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研人才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支撑行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院发展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与一流科研院所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体制性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转事和拟转企单位生存和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科技自主创新和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中青年领衔科学家不足,各类科技人员分类评价体系亟需健全等问题;院所科研条件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保障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与新时期发展需求还有差距;创新文化和社会公益类现代院所制度体系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制约着我院科技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充分利用当前发展机遇,抓紧谋划,尽早部署,及时解决。
对此,水科院当前及今后工作重点是,要以全面贯彻落实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契机,按照“坚持产业导向,突出自主创新,加强推广应用,促进和谐发展”的发展方针,抓住发展机遇,科学谋划未来,以规划谋发展,以发展促创新。2009年,在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和抓好“规划贯彻落实年”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院要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产业导向,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全方位提高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三是坚持人才强院,加强科技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四是夯实条件基础,着力增强发展保障能力;五是加强党建工作和创新文化建设;六是扎实推进院所体制机制创新;七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转化学习活动成果。
记者:作为领军人,带领水科院走到什么地方可以感到欣慰?有何远景规划?
张显良:今年1月,农业部2009年第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会议认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20)》是我院30年来第一次系统研究制定的中长期规划,是指导水科院未来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文件。会议要求,农业部各相关司局认真研究水科院提出的有关建议,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水科院的发展。
《规划》的审议通过,标志着我院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农业部在审议我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指出,水科院作为中央级公益性科研单位,既肩负着引领水产科技发展的作用,也有整合带领全国水产科研单位的作用。要求水科院将科研工作、全院发展和推动产业发展融为一体,互为支撑,紧扣国家需求,坚持产业导向,突出自主创新,加强推广应用,引导和支撑产业发展。这既对我院提出了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业支撑的迫切任务,更为我院提供了加快自身发展、加强条件建设的良好机遇。
2009年作为水科院的“规划贯彻落实年”,院党组要求院属各单位要把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作为2009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研究方案,认真落实措施,确保工作进度。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院要按照“坚持产业导向,突出自主创新,加强推广应用,促进和谐发展”的发展方针,根据现代渔业建设的客观需求,按照稳定基础与调整完善相结合、提升整体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区域布局与强化专业相结合原则,逐步调整、完善我院机构和功能战略布局,形成整体实力强大、结构层次清晰、各机构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高水平国家级研究院。在总体布局上,强调水科院是一个全方位开展渔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机整体,各研究机构都是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研究机构综合起来形成水科院科技创新的总体优势。在功能上,在保持目前按区域基本布局的基础上,针对原有布局进行优化、补充,强化各机构特色,完善、建设专业研究机构,鼓励引导扶持各所做大做强,形成在优势领域具有先进水平和较高学术影响力的科学中心。
全院到2020年,形成“科学研究、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四大体系,基本实现“一流院所、三个基地”的发展目标,即把水科院建成全国渔业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总体水平跨入国际一流水产科研机构行列,形成具有学术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世界水产养殖科学创新中心、国家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创新中心、国家渔业质量安全科学研究与监测中心和国家渔业装备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到2020年,全院近半数研究所的创新成果、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将被引用数进入农业科研机构前列,院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全院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渔业发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的国家级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