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农业部公布了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14个水产新品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李琪教授科研团队培育的长牡蛎“海大2号”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海大2号”平均壳高、体重和出肉率分别提高了39.7%、37.9%和25.0%以上,外壳呈金黄色,被养殖户喜称“金牡蛎”。
海蛎子,又名牡蛎、生蚝,有海洋牛奶之誉。山东青岛年养殖海蛎子16万吨。
在丹麦,海蛎子多得让人嫌弃;在中国,海蛎子让科学家们日思夜想,怎样让海蛎子长得又大又鲜美。而中国海蛎子研究不仅在全球首个绘制出海蛎子基因图谱,近日中国海洋大学还培养出金灿灿的“金牡蛎”。
八年培育“海大1号”
“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大学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研项目“长牡蛎优质、高产、抗逆品种的培育”,李琪和他的科研团队负责牡蛎新品种的培育工作。从2006年启动育种工作,到2014年获得农业部水产新品种认定,李琪和他的科研团队历时8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牡蛎新品种——“海大1号”。
“海大1号”以山东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长牡蛎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生长速度、壳形作为选育指标,充分利用长牡蛎繁殖周期短和可解剖受精的特性,建立并应用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选育群体世代遗传参数与选择效应评估,通过连续6代群体选育成功培育。“海大1号”是我国培育的第一个牡蛎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牡蛎良种培育的空白,对实现海水养殖良种化,推动牡蛎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海大1号”的命名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当时李琪与科研团队成员想了很多名字,有偏向其培育地理位置的“鲁海1号”、“鲁东1号”、“胶东1号”等,但因为考虑该品种要面向全国推广养殖,不能给人留下地方品种的印象只好放弃。随后,结合该物种名称命名为“海蛎1号”,但农业部出台新规定,新品种命名不能含有物种的名和字。后来,结合中国海洋大学,命名为“中海1号”,又担心产生歧义。最后,干脆命名为“海大1号”。
“金牡蛎”经4代选育
长牡蛎“海大2号”是李琪教授科研团队继长牡蛎“海大1号”之后培育出的又一国家级新品种。该品种是以2010年从山东沿海长牡蛎野生群体中筛选左壳色为金黄色个体构建基础群体,以金黄壳色和生长速度作为选育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混合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海大2号”平均壳高、体重和出肉率分别提高了39.7%、37.9%和25.0%以上,左右壳和外套膜均为色泽靓丽的金黄色。目前,已在山东、辽宁等地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深受育苗企业和广大养殖户的喜爱。
长牡蛎“海大2号”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将提高我国养殖牡蛎的品质和档次,满足消费者对牡蛎品质的需求,减少我国高端市场对国外牡蛎的依赖,市场前景广阔,对于实现牡蛎养殖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