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4月16日,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座谈会在济南市召开。
会议指出,2012年,在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下,全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稳步推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凸显。其中,全省共投入海洋增殖资金1.57亿元,同比增长17.2%。累计增殖各类海洋水产苗种56.8亿单位,超计划12%。回捕海蜇、对虾、梭子蟹等大宗资源4.14万吨,产值19.92亿元,创历史新高。全省人工鱼礁总数达到150多处,面积1.2万公顷,增殖型、聚鱼型鱼礁占大多数。广大海区渔民从中受益,平均增收2827元,对渔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淡水生产性放流放流淡水鱼、蟹类苗种1.3亿多单位,年回捕量超过5万吨,产值4亿多元。同时,大力实施“改渔净水”工程,引导10多个市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城市水系放鱼活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城市水系生态放鱼新高潮。全省新选划建立了6处国家级、10处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省保护区总量达到64处,保护区面积达到34.15万公顷。全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达到30处,成为数量最多的省份。监测显示,保护区内水质和受保护的生物量明显好于其他水域。
会议强调,2013年,海水增殖放流放流资金重点向现代渔业园区和海洋牧场倾斜,加大海底渔业增殖和休闲渔业增殖力度,积极扩展公益性贝类放流试验范围和规模,合理安排鱼类放流种类和规模,逐步形成鱼虾蟹贝藻协调发展的立体化养殖格局。加强现有人工鱼礁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淡水增殖放流要通过持续组织开展大规模、多层次系列养护活动,拓展其生态、文化、社会功能,打造成像陆地“植树造林”一样的群众性公益活动,促进湖泊、河流、城市水系和水源地等水域生态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将继续组织做好省级、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选划建设,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新选划建设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将其纳入重要渔业水域进行保护。加快保护区配套制度建设,并逐步建立保护区信息公开制度。
会议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提升认识,多方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增加投入,加大资源养护力度。进一步理清思路,及时总结经验做法,科学谋划养护事业更大发展。进一步建章立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养护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围绕养护开展研究,提高技术支撑水平。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吸引更多公众参与,扩大社会影响,积极营造良好氛围,从而推进资源养护事业再上新台阶,为打造生态山东、美丽山东作出新贡献。
据悉,《山东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将印发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