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曼海、孟加拉湾位于印度洋东北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是亚洲季风最早暴发的海域之一,也是我国石油进口所依赖的航运要道。泰国毗邻安达曼海,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海洋国家,地理位置重要。在安达曼海、孟加拉湾的海洋研究方面,泰国具有独特的优势。
泰国最早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最早接受和认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理念。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泰国与中国地理人文相近,在海洋领域长期友好合作。中泰合作有利于推动南海及周边地区的低敏感领域国际合作,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友谊延绵合作延伸
早在2008年9月,泰国代表团曾访问中国国家海洋局,在北京签署《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泰国普吉海洋生物中心的合作备忘录》,中泰两国海洋领域合作由此开端。
合作协议签署后,安达曼季风暴发监测及其对社会和生态影响研究、海洋预报示范系统、海岸带脆弱性3个合作项目稳步推进;专家工作组会议、暑期培训班、海洋观测联合航次……各项交流互助在更多渠道、更广领域开展。
2010年12月,海洋一所派两名科研人员,前往泰国普吉海洋生态中心,参加安达曼海珊瑚礁调查。由于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热带珊瑚礁开始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白化现象,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而泰国在珊瑚礁观测及修复方面有先进经验。
中国、泰国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海域面积,在海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气候变化等领域面临共同挑战。2011年,双方签署《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关于海洋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是两国政府间首份海洋领域合作文件。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泰海洋领域合作形成机制,为双方深化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有了谅解备忘录勾画的美好蓝图,2012年4月17日,第一届中泰海洋领域合作联委会会议召开。会上,双方同意筹备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编制5年合作计划,启动7个双边合作项目,中泰合作图景逐渐铺陈开来。
实体落地制定规划
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是我国与泰国在海洋领域的第一个联合研究实体。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关于建立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的安排》签署。次年6月,联合实验室在泰国普吉正式挂牌运转,中泰海洋合作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这是中泰双方海洋合作实现的一个重要突破,期待在这个合作平台上做出更多学科交叉的新成果。”在联合实验室揭牌现场,中泰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卫东说。
首届中泰海洋领域合作联委会会议召开后,5年合作计划的联合编制也进入加速度。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海洋领域合作5年规划(2014——2018)》签署,双方建立起完备的长期合作机制。5年规划的签署,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共同支持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完善实验室管理,同意继续执行7个合作项目,还将共同申请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双边学者的科研活动,支持开展中泰海洋濒危物种项目研究。
共同努力致力合作
近几年,于卫东每年至少有4个月要待在泰国。
于卫东说,中泰开展的合作项目,受到了泰方的积极支持。拿泰国湾海岸带脆弱性合作研究来说,在泰国湾,由于受到海水侵蚀,沙滩后退现象非常严重,泰方一直在寻求积极有效的减缓和应对方法。中泰双方的这一合作项目,在泰国湾南部和泰国湾浅地层剖面开展了3次联合调查,对泰国湾、湄南河三角洲的海岸带脆弱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厘清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脆弱性的影响,为泰国海岸带减灾防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泰国抵御灾害的能力。
常年奔波在中泰两国的还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近年来,中泰在泰国湾西南海岸执行了4个航次的野外调查和监测,海洋三所的科研工作者就参与其中。
他们梳理了该海岸在人为活动压力下的侵蚀机理与特征,提出了海岸保护和管理的具体建议与对策。中泰双方先后在厦门、曼谷等地举行了海岸侵蚀与管理方面的研讨会,并多次参加海洋学术会议和中泰海洋合作会议。海洋三所与泰国农业大学还签署了建立海岸长期观测站的协议,观测项目包括海洋水动力监测、海岸侵蚀与海岸动态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海岸开发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等。
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合作研究、南海和安达曼海海洋监测与预报系统、海洋濒危物种项目研究……一个个合作项目在中泰的共同努力下稳步推进。
如今,中泰之间在海洋领域建立起系统、稳定的合作机制体系:以合作联委会为主要决策机制,以联合实验室为主要实体机构,以中泰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等为交流渠道,以合作项目为落地平台。中泰海洋合作,正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路上闪耀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