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全中国回荡着一种主旋律叫做“共克时艰”。一年的风雨兼程,中国冲出了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度过了甲流的严峻考验,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将中国脊梁展示给世界的人们。
谈到山东海洋科技,2009年同样也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回首2009,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2010年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之际,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山东海洋科技领域的十件大事。
1山东省海洋科技界团结一致,努力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支撑。
2009年4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无疑是2009年山东省海洋科技界最大的一件事。此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时间成了该省上下热议的话题。
在这个契机下,山东科技领域通过提供技术储备和科技参谋,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献计献策。在这一时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记者行”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顺利展开,《海洋科技专项规划》、《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体系》等一些战略性的研究也相继面世。这不仅体现了山东海洋科技作为“国家队”的水平,更体现了驻鲁大院、大所心系地方建设,贡献聪明才智的共同决心。
2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也许有人认为,黄河三角洲跟海洋科技并没有密切的联系。实际不然。从地理范围上,河口本身就是一个科技性很强的概念。黄河三角洲在科技意义上,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河作为一条发源于青藏高原、贯穿整个华北的陆地河流,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泥沙。黄河口携带的泥沙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就正常年份估算,黄河口每年的输沙量在东营地区新造土地3万亩(20平方公里),其每年新造土地量无处可比。与此同时,泥沙的携带、富集、运移、沉积的科学规律以及泥沙的治理,也自然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
三角洲的河口生态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三角洲的湿地和巨型浅滩,整个黄河口的生态特点成为吸引全世界高度关注的又一大科学问题。
此外,滩海治理。黄河口的滩海一望无际,在这种滩底下,拥有着丰富的卤水资源、石油资源即滩海油田。黄河口的滩与海是连接起来的,水位极浅,水深只有1~5米,在这样一个浅水区开发石油,也是需要特定技术装备的。对于整个滩海生态环境来说,滩涂贝类的生存、发展、养殖等问题也应该引起相当重视。又一大科学问题。
综上,黄河三角洲最终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是需要科学研究与科技支撑的,同样这也是历年来海洋科技领域的一个重大命题和任务。
3深潜基地筹建在青岛正式启动。
众所周知,深海是一个海洋大国无法忽视的重要领域。进入“十二五”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发展目标瞄准在“深海”这两个字。深海包括深海勘探技术、深海作业技术、深海产业开发技术;此外,海底可燃冰、大洋多金属结核、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深海的生物基因资源等大量全人类公共的战略性资源也都云集在深海里面。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反复科研、调查、勘探,在新的世纪,人类对深海的探索进入了开发阶段。
回顾海洋发展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从最早的渔盐之利、舟楫之便、靠海吃海、捕鱼捉蟹,到近海航运,两千年来中国海洋的文明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商业”或者是“通商”,主要是航运、港口和贸易。但是进入新世纪,我们站在了世界工业文明的起跑线上,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于我们有了战略性的意义。对于五大战略资源——海底可燃冰资源、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资源、深海的生物基因资源、深海油气资源的开采,发达国家的海洋作业深度已经超过了3000米。在我国,最大钻探能力只有大约500米,而恰恰是在500米~3000米的深度,海洋石油约占10%的份额,是个非常重要的空间。
经过5年多的酝酿、讨论和准备,深潜基地终于在2009年获得国家发改委、中编办的批复,并由国家海洋局正式组建了筹建小组。基地地址选在鳌山卫最顶端的柴岛。筹建阶段中,具有深潜能力的各种潜器都会聚集到该基地,进行各种科研活动。如由上海交通大学为主研制的3500米以上潜器,有缆、无缆的载人可控潜器,以及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为主研制的6000米水下自制机器人,和现在正在海试的7000米载人的深潜器等。该基地将以山东尤其是青岛的海洋科技力量为依托,突出深海特色,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发展潮流,特别是深海战略资源,完成调查、采样、观测等科研任务。该深潜基地,也是列入了国家“十二五”重要战略目标的重点项目。
4两个大的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正式建成。
在过去的一年中,两大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在山东正式建成,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山东省、所在地市三方的验收并开始正常运转。这两大科研院所分别是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和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均隶属于中国科学院。
一个国字号的涉海科研院所的建成,在海洋界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大事。虽然海岸带所是一个区域概念,但它是海陆发展的结合部,也是海陆交通的枢纽,是人们向科学进军的起跑线,具有特定的意义。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很大程度上瞄准的是海洋生物能源和海洋生物的过程研究。
5现代化的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建设正式开工。
2009年,国家发改委批下建设经费5.076亿元,用于现代化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建设。该考察船由武昌造船厂承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了领导小组,派出了驻厂组。这标志着该考察船已顺利完成了批复、设计方面的程序,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阶段。
该考察船的建设,是国家“十一五”期间12项大科学工程之一,是国家重大基础科学工程。该船建成后将是全国性能最好的考察船,在国际上也堪称一流。这标志着山东“国家队”实力的进一步加强。
6海洋科技领域成功举办四大论坛。
第一次论坛是340次香山会议。香山会议是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协联合主办的国内顶尖的讨论重大科学问题的论坛。今年3月份,山东省的专家领导参加了340次香山会议,就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进入新阶段海水养殖该如何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山东是海水养殖的故乡,经过5次浪潮、3大品种的发展,山东成功培养了10个优良品系,使其水产品产量达到了5000万吨的量级,在海水养殖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应担负起特殊的使命。
第二次论坛是在秋季召开的362次香山会议。362次香山会议针对生态灾害等问题作了讨论,特别是山东近海出现的浒苔、水母暴发、赤潮、海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次论坛是2009年夏召开的“双清论坛”。该论坛在青岛召开,也是围绕着整个海洋生态环境而展开讨论的。
第四次论坛是由山东省政府主办、青岛市政府承办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论坛。这次论坛规模、规格非常之高,称得上是海洋科技界的又一盛会。
这4次论坛均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短短1年内召开4次大型论坛,这就某一个科学领域来讲,是绝无仅有的。
7 三大科技战略联盟呈现雏形。
“联盟”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到“十二五”期间,这将会成为一个主流名词,它将标志一个科技管理的新水平。
战略联盟既不是过去那种自然科学的学会,也不是产业的那种商会,而是面向全国、面向产学研结合、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半松散、半实体,它将是可以承担国家任务,可以申报国家奖励,可以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特别的科技联合组织。
首先,科技管理方面。山东青岛顺利召开了全国沿海11个省市科技管理联席工作会议,11个省市科技厅分管海洋的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对海洋科技管理工作的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从管理上来说,这是一个新的举措。
其次,科学研究方面。在全国的海洋科学院所中,山东是龙头,海洋领域国字号的大院大所多集中在山东青岛。如何使这些科研院所面向全国,以青岛为龙头,形成全国科研院所紧密联系的局面?山东科技管理部门责无旁贷。经过努力,驻鲁的各相关院所达成了共识,大家将共同策划、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特别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等重大项目,共同支撑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第三,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方面,出现了几个雏形的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战略联盟。以海水养殖为例,海水养殖技术战略联盟已经形成规模,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由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牵头紧锣密鼓地进行着。2010年,山东有特色的产业领域如海洋仪器装备、卤水化工、海藻化工、工程技术都将在全国率先建成技术战略联盟,就是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8一批海洋科技人物脱颖而出。
2009年山东海洋界最值得称道的事,便是年轻的麦康森以高票通过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今年海洋界诞生的唯一 一位院士,是山东海洋界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第二位重要的人物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由于在海洋腐蚀环境研究作出了突出成绩,侯保荣获得了山东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9一批重大国字号海洋科技项目落户山东。
2009年是“十一五”末,课题立项较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山东海洋科技领域仍有两个亮点出现。
第一个亮点,全国确立了海洋领域“973”项目4个,其中山东占了3个。一个是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张国范牵头的海洋贝类基因资源研究项目;第二个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明江牵头的海洋藻华生态治理项目;第三个是中国海洋大学赵美训牵头的化学环境项目。能在“十一五”末拿到全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3/4,山东实属不易。
第二个亮点,山东在新技术领域争取到若干国家重大课题。如青岛大学申请到的海藻纤维课题,作为“863”计划海洋领域的项目,在全国正式率先单体立题。该项目的申请可谓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经过了6次专家论证会后才成功拿下。海藻纤维不同于棉毛丝麻与化纤,是纤维的第三种来源,相对于陆地资源来讲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科学家公认,地球上的有机碳93%产自海洋,其中有80%多产自海洋的藻类,如若能攻克海藻纤维课题,便将成功解决纤维的第三来源问题,效益不可估量。
此外,山东青岛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还在海洋生物质能源等课题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筛选含油的藻种,力图找到含油量高、易加工和易培养的高产藻种。截至目前,已成功筛选出十几个品种,高者能达到68%~70%的含油量。这是由国家正式立题的生物柴油问题。
水底重要设备,包括船舶、水电站的水轮机裂缝后如何在水下进行焊接是又一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水下焊接项目已落户于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以上两大亮点,标志着山东将掌握一个新领域的关键技术。
10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浮出水面。
首先,在海洋科技界,有两本称得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著问世。一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牵头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该书对中国海区及部分国外海区发现的海洋生物建立了户口档案——接近3万种动植物有了户口,从形态到生态特点,都有了详尽的描述,其意义不可估量。
第二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与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主编的《中华海洋本草》,该书把所有海洋药用资源建立了户口档案,是中国海洋领域的第一本专著,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两本专著的问世称得上是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
其次,两项大奖花落山东。第一个大奖是管华诗牵头的“海洋特征寡糖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奖在海洋领域是非常之稀少的;第二个大奖是张国范牵头的“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第三,一批新的技术浮出水面。如海藻纤维、微藻柴油、水下焊接技术,特别是海洋仪器装备的水下潜标。新技术还包括一些新的苗种繁育技术的突破。经过努力,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已经突破了六线鱼(黄鱼)的育苗技术。此外,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还推出了一批中药,为鱼增强免疫力,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