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走进深海基地 探访大洋“龙家族”

日期:2017-02-10 00:00    作者:中国海洋报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蛟龙号、“海龙二号”“潜龙一号”——“三龙”聚首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深海中心),引起了公众和媒体关注。这三个大洋勘探装备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勘查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典型运载器,在科技部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中国大洋协会)的支持下,为我国深海大洋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月6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探秘“龙家族”的前世今生,展望未来发展。

“龙家族”的辉煌历史

蛟龙号是载人潜水器,“海龙二号”是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一号”是无人无缆潜水器,在调查作业模式方面各有特点,应用领域各有所长。

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由中国大洋协会申请,科技部批准立项,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牵头研制,是当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深海运载器。蛟龙号由潜航员驾驶操作,可以携带深海工程技术人员或科学家亲临海底目标作业区域,进行现场观测、原位探测、精细采样等工作,主要应用于载人的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海科学考察领域。2009年~2012年,蛟龙号成功完成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创造了下潜海底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和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自2013年试验性应用以来,蛟龙号完成了3个航次、8个航段的试验性应用,海上作业260余天,累计下潜70次,搭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等下潜60余次,航迹遍布中国南海、东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作业覆盖深海海沟、海盆、洋中脊等重点典型区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科学考察成果。

“海龙二号”是由中国大洋协会立项,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3500米级大型深海作业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海龙二号”由操作手在母船端遥控,根据潜水器线缆传来的海底影像,远程控制潜水器运动及机械手精细取样,水下作业时间较长,可在深海科学研究和海洋工程领域广泛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朱继懋介绍,该机器人主要应用于3500米深度以内的大洋海底调查活动,包括海底热液矿物取样、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极端微生物的研究等,在我国第21、22、26、30次大洋考察中多次成功应用。其中2009年,“海龙二号”创造了我国首次自主发现并精细观测深海黑烟囱的纪录,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从性能和控制方式上超越国际同类型产品,总体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潜龙一号”由中国大洋协会立项,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研制,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海洋环境参数等精细调查,其作业深度、续航能力、作业精度等技术性能指标在同类装备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为海洋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硕介绍,“潜龙一号”是我国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2013年5月,在南海进行首次海上实验,累计完成7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4159米,获得了海底地形、地貌等一批探测数据,设备布放与回收成功率达到100%。

搭建支撑保障平台

目前,国际最为着名的深海技术及装备应用与发展支撑保障基地,包括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和日本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均运营有载人潜水器、自治潜水器和缆控潜水器三大类深海运载器。这些保障基地实现了重大深海装备的集中管理与高效应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和国家“十三五”海洋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来看,深海公共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是战略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深海潜水器研制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在潜水器管理、配套保障设施和支撑保障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说,“海龙二号”和“潜龙一号”潜水器完成研制和海上试验后仍分散在各研发单位,无法形成“协同作业、安全救助”的海上整体实力,影响规模效益的发挥。

基于上述情况,深海中心分别与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三龙”业务化应用搭建支撑保障平台。

据深海中心主任于洪军介绍,该中心于2015年正式启用,是面向全国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调查与开发、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海洋新型产业服务等需求,提供科考船舶、载人潜水器等大型深海装备运行与维护保障、潜航员选拔培训与管理等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世界第五大深海技术及装备支撑保障基地。蛟龙号于2015年入驻深海中心,“海龙二号”和“潜龙一号”的入驻,将使深海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深海作业体系,有利于“三龙”水下勘查能力的充分发挥。

期许未来看深海

于洪军告诉中国海洋报记者,蛟龙号新母船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2019年下水,可同时搭载“三龙”探海。届时,科考队员可利用船载设备和“潜龙一号”进行地形地貌等基础调查,再利用“海龙二号”和蛟龙号进行精细调查。“三龙”协同作业,取长补短,如果“三龙”之一发生故障,其他潜水器可提供救援。

“‘三龙’可使不同类型的科考作业同时展开,提升中国深海科考的作业能力和效率。”于洪军说。

着力打造深海科学考察公共服务平台是深海中心下一步工作重点。于洪军说,依托已建成的现代化的潜水器维护与总装车间、机电加工车间、大型试验检测水池、消声水池实验室、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试验辅助船、海上试验场和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码头,深海中心将为“三龙”及其他深海装备的业务化应用创造一流的基础条件,打造全链条式的深海高技术支撑保障平台。

此外,深海中心还将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育适应“三龙”日常维护和海上实际操作应用的职业化深海工程技术保障队伍,壮大深潜科学家队伍,注重载人潜水器潜航员、无人潜水器操作员等特殊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建立特殊人才选拔、培训、考核与定级标准体系,实现高级人才的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