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辽宁省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水产养殖总面积持续加大,水产养殖产量不断增高,水产养殖环境面源污染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为此,辽宁省一方面通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技术创新,充分挖掘提高养殖水域生产能力,使池塘养殖面积稳定在164万亩;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和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建设,水产养殖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全省渔业可持续发展。
持续开展养殖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取得部分科研成果。为了尽快治理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清洁生产环境,使水产养殖走上健康、绿色、环保、安全的生产轨道,自2012年以来,辽宁省坚持科研经费向面源污染治理倾斜,科研人才向面源污染治理聚集,持续开展了对水产养殖面源污染的防治研究。投资500万元先后开展了秸秆基大孔径油污吸附材料的研制、离子液体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对海洋污染物去除及检测方法中的研究等污染防治材料研究、外来入侵有害绿藻强壮硬毛藻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等有害物种防治研究、辽宁省水产养殖动物主要疾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新型抗菌抗胰蛋白酶双功能肽在鲆鲽科鱼类菌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等水产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研究,海水池塘多品种综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海参与虾蟹混养的生态效应及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北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健康养殖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辽东湾海域石油类有毒污染物及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等污染物监测技术研究、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培养裂殖壶菌用作水产饲料、水产养殖废水残留药物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养殖废水处理及废水再利用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积极引导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养殖条件设施大幅改善。进一步开发和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养殖生产企业和个人加大了海淡水池塘标准化改造的力度。2014年全省池塘标准化改造规模达72.3万亩,比上年增加1.3倍,其中海水池塘改造面积61万亩、淡水池塘改造面积11.3万亩,总投入资金1.33亿元。池塘标准化改造大大提高了老旧低产池塘的生产能力,养殖基础条件及硬件设施大幅改善。
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养殖技术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开展了创建省级现代渔业园区、渔业标准化示范县等活动,全方位推动水产养殖向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截止2015年,全省已累计获批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00余家(含大连市),通过示范场的引领,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得到快速、有效地推广,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养殖成为辽宁省水产养殖的主导,以海参、对虾、扇贝、海蜇、河豚、牙鲆、河蟹、鲶鱼和黄颡鱼为代表的精品增养殖规模继续扩大,带动精品渔业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全省评选认定了6个现代渔业园区、20个渔业标准化示范县和辽宁渔业十大品牌,推动水产养殖业上高度上水平。
积极开展监测整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每年5月末、9月末分春、秋两次采样,共设采样点22个,对淡水水产养殖环境中Pb、Cd、Cr、Hg、叶绿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总大肠菌群等进行监测,获监测数据600余个,编写《辽河、鸭绿江渔业环境生态监测报告书》。每年制定全省《海洋环境监测方案》,确定海洋环境的监测区域、监测项目、监测标准及监测要求。布设监测站位置500个,每年监测频次在10次以上。开展近岸海域趋势性监测、入海排污口监测、江河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赤潮监测、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海水增养殖区监测等四大类22项海洋环境监测项目。通过大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掌握了近岸海域环境状况,为有效开展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决策依据。编制发布年度《辽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5年,辽宁省先后开展了盘锦双台子河口滨海湿地景观修复示范工程等10个域海岸带整治修复,葫芦岛市觉华岛等13个海岛的整治修复。同时,利用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4.12亿元赔偿款和补偿款,在环渤海5市和重点县区开展了15个海洋生物种群修复、近岸滩涂植被修复和岸线进行整治修复。共整治修复岸线长度11150米,整治修复面积50余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岸线和公共亲水岸线。
积极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区建设,水生物种数量有所回升。几年来,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全面加强对海洋生态敏感脆弱区、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特殊海洋生态景观、独特地质地貌景观等重点海域和滨海湿地的保护,先后建立了锦州大笔架山、大连长山群岛、大连金石滩、盘锦鸳鸯沟、绥中碣石、觉华岛、营口团山海蚀地貌等7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建立了大连海王九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等4个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东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7个水生生物和渔业资源保护区。全省海洋与渔业类型的保护区总面积达7908.77平方公里,占辽宁管辖海域面积的11.6%,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的海洋保护区格局。通过多年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保护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显现,重点保护目标,生态敏感脆弱区,渔业资源等得到有效保护。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水平逐年提升,形成了保护与开发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已建的海洋保护区积极打造优质的亲海空间。监测数据显示,双台子河口典型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缓解,斑海豹数量逐年回升,从1992年的不足1000头发展到现在的2000头。
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水产种质资源有所恢复。按照“保住生态底线,兼顾发展需求”的基本要求,根据海洋资源开发现状和生态保护需求,全省在渤海海域划定生态红线区34个,将辽东湾北部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辽河口、大辽河口、大凌河口等河口湿地纳入生态红线加以保护,总面积5920.8平方公里,占辽宁渤海近岸海域面积的45.2%。划定自然岸线388.7公里,自然岸线保有率为31.5%,并于2014年以省政府的名义印发实施。在此基础上,将海洋生态红线进一步细化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依据生态特点和管理需求,分区分类制定生态红线管控措施。对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施海洋工程区域禁批和限批制度。在审批用海项目时,处于禁止开发区域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处在限制开发区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受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