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中非渔业合作三十载互利共赢成果显著

日期:2016-02-02 00:00    作者:黄海水产研究所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本报讯(特约记者刘立明)非洲是中国最早开展远洋渔业合作的地区。1985年3月,中国13艘渔船组成的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开赴西非海域,揭开了中非渔业合作的序幕。30年来,中国与非洲有关国家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不断深化合作关系,非洲已成为中国远洋渔业对外合作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先后与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和几内亚等国家签署了政府间渔业合作协定,中国企业按照有关国家法律规定和合作协议开展渔业活动。目前,中国在非洲开展渔业合作的国家近20个,渔船500多艘,年产量约30万吨。中国远洋渔业在非洲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国内水产品市场供给,加深了中非人民的友好往来,也为促进非洲人民生活富裕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中非渔业合作不仅是中国企业捕捞当地的海洋渔业资源,而且在入渔国投资兴建冷库、码头、加工厂等渔业基础设施,积极融入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如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采取投资入渔模式,在毛里塔尼亚投资1亿多美元建设集水产品加工和增值项目于一体的渔业基地,成为中毛渔业合作的典范。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在塞内加尔累计投资5100万美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二是促进了当地人员就业。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渔业合作,主要是雇佣当地人员作为工作人员。据统计,中国企业共雇佣当地船员5000多人,陆上办公楼、加工厂、码头等吸纳当地人员数万人。其中,仅中国水产有限公司在非洲合作国家解决的就业人员就达5000多人。同时,中国企业还根据政府间协定或者入渔协定为当地人员就业开展技能培训,先后为几内亚比绍培训捕捞专业人才上千名,帮助其开展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无偿建造渔船并发展工业捕鱼,为摩洛哥培养大批捕捞和船舶修理专业人员,受到所在国政府和当地百姓的欢迎。

三是增加了当地财政税收。中国企业按照入渔国法律规定,按时交纳包括营业税、入渔费、资源补偿费、出口税和附加税费等各种税费,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

四是满足了当地水产品市场供应。为解决当地百姓“吃鱼难”问题,中国企业根据入渔国政府要求将部分渔获水产品免费或平价供应当地水产品市场,如中国水产有限公司每年向几内亚比绍政府免费供应800吨~1000吨渔获,满足当地公众对优质鱼类蛋白的需求。

此外,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公益事业,不定期向当地的学校、教堂、孤儿院、贫困群众等捐款捐物。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全面履行负责任渔业国家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远洋渔业管理规定》建立了一整套远洋渔业管理制度,对中国渔船开展渔业活动实施严格管理,坚决打击非法渔业活动,对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渔船进行严厉处罚。赴非洲作业的中国渔船,必须经入渔国政府批准获得捕捞许可证,经中国政府批准后方可在相关国家海域作业,并须严格遵守中国和入渔国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切实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下一步,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与非洲相关国家进一步深化双边渔业合作,共同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研究建立违规渔船信息通报机制,打击非法渔业活动,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保护蓝色海洋、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应有的力量。

???

来源: 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