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配合国家的外交战略、政策导向及现代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需求,提高我国渔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支撑我国在全球渔业科技资源的占有能力和渔业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十二五”期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际合作紧密围绕国家渔业科技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内知名、世界一流的渔业科研院所”的建设目标,积极谋划和实施渔业科技全球战略布局,强化顶层设计,立足国际视野和全球发展战略,成功地探索出“互访交流-科研合作和技术、资源引进-签署协议或备忘录-建立联合研究实体-全面实质性合作”和“发挥渔业研究国家队的国际责任-援外培训和技术援外”的全方位、多形式、重实效的渔业科技“请进来”与“走出去”的“顶天立地”式国际合作模式,提升了全院在渔业科技合作中的主导权和国际影响力。
签署备忘录和合作协议,合作对象不断拓展。全院不断深化与北美、拉美、欧洲、大洋洲、亚洲等地区国家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渔业科技合作,积极拓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并建立长效机制。与荷兰、美国等3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高校等开展了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与FAO、PICES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签订了13个院级合作备忘录和45个所级合作协议,推动了全院渔业科技国际合作的实质性开展。
国际合作项目和经费突飞猛进,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院新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96项,开创性地争取到了2项自然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项目总经费5383.5万元,国际合作项目从数量和经费上呈现了良好势头,在水产健康养殖、水产遗传育种技术、种质资源与技术引进等领域和学科取得了可喜的大成果,如成功破译了首个比目鱼基因组揭秘性染色体起源及底栖适应机制;推动了铜合金网箱在海水养殖的应用;通过引进紫黑翼蚌、加州鲈、南美白对虾等种质资源、分子育种和BLUP选育等先进技术,有效丰富和优化了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结构。
建设国际合作研究实体和平台,对外合作不断强化。全院深入分析国际渔业科技发展趋势,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建成了科技部海洋渔业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对虾白斑综合征及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参考实验室(2011)、中美鱼类免疫学联合实验室(2012)、中韩渔业联合研究中心(2013)、中美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2013)、中匈鱼类免疫药理学国际联合实验室(2013)、FAO水产养殖及内陆渔业研究培训参考中心(2014)等8个国际合作研究实体和平台,有效推动了全院渔业科技合作的大平台建设。
技术援助和培训工作内外发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全院依托FAO水产养殖和内陆渔业研究培训参考中心、亚太地区水产养殖中心网区域指导中心、商务部、农业部和科技部援外技术培训基地,共承担了62个技术援外项目,其中,援外工程技术项目3个、援外技术指导、咨询与培训项目14个、援外培训项目45个,为拓展全国渔业技术和企业产品“走出去”提供了便利。其中,2015年首次承担商务部、教育部联合主办的“2015-2017年渔业专业硕士项目”,为紧密契合“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响应推进高端援外学位学历教育项目的号召迈出了最有力的一步。
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与人才海外深造,学术和人才交流模式不断成熟。全院坚持“服务发展、确保重点、规范管理、精简务实”的原则,主办或承办了包括水产科技论坛、中日韩水产科研机构负责人会议等国际性学术会议39个。全院共有49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作为访问学者、攻读博士(后)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丹麦、挪威等国深造学习;共有13人获得国家外专局资助赴美国、加拿大、德国、匈牙利、奥地利、日本等国开展专业学习和培训,为全院培育大项目、大成果奠定了智力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