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渔业动态 - 正文

海洋牧场成为海洋经济增长新亮点

日期:2017-05-18 00:00    作者:中国渔业报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山东省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海底投石、试验海洋牧场建设,90年代有了雏形,2005年启动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开始大规模海洋牧场建设。

近年来,山东省坚持不懈地实施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藻场移植+智能网箱”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推进海洋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化”的转变,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16年底,省级及以上财政扶持海洋牧场建设项目118个,项目总投资20.8亿元,其中社会投资14.1亿元,累计投放各类人工鱼礁1121万空方,配套开展了海藻场和海藻床建设;投入增殖放流资金2.4亿元,放流恋礁鱼类1.87亿尾,底播各种贝类69.7亿粒。全省已建设规模以上(投资100万元以上)海洋牧场240多处,投放人工鱼礁超1500万空方,海域面积1.95万公顷。山东省海洋牧场已建设46万公顷,收获绿色安全水产品480万吨,产值近900亿元。

近年来,在建设海洋牧场过程中,山东省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政府示范引领,抓好规划和政策设计。省委、省政府树立“大食物”发展理念,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现代渔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海上粮仓”战略,重点打造海洋牧场。二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打造规模化建设模式。海洋牧场建设投入大、风险高,一家一户很难做成。山东省从实际出发,发挥龙头企业投资主体作用,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全省海洋牧场规模化发展。三是坚持减量增收发展,实行全生态链养殖生产。着眼可持续发展,实施渔业减量增收转型升级,清理了沿岸城区海水养殖,推进海水养殖从近海向深远海、从海面向海底、从单一品种向多样、从产品生产向生态养护等拓展,构建了生态优先的海洋牧场建设模式。

四是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建设牧场产业综合体。适应渔业发展新趋势、新功能,把延伸渔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主攻方向,推进海洋牧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发展。从2014年起,创建了15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每年举办各类休闲海钓比赛(活动)100多场,带动了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据山东省休闲海钓示范基地测算的数据,休闲海钓活动拉动的消费总额是所钓鱼品价值的53倍。创立“渔夫垂钓”品牌。据统计,2016年15处省级海钓基地全年接待游客117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2.6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带动旅游消费25亿元。全省休闲渔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五是坚持信息装备支撑,建设“智慧型”海洋牧场。近年来,山东省积极探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的离岸海洋农枚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海洋牧场建设系统改善了海底生态环境,养护了渔业资源,提高了渔民收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支持。一是生态效益。据测算,全省1.95万公顷海洋牧场每年可通过藻类、贝类增殖等方式吸收大气和海洋中的碳约49.92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83.04万吨,按照林业使用碳计量标准计算,现有鱼礁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20.8万公顷。二是经济效益。据调查,经济型人工鱼礁每亩海域平均年直接收入7600元,海参等海珍品稍作加工,亩均收入10240元,纯收入9310元。生态型人工鱼礁投放2年后即可钓捕,每亩海域年均收入2666元、纯收入2133元。山东省首批15处游钓型海洋牧场运营3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3.5亿元,带动旅游消费41亿元。据统计,2005年~2016年全省包括增殖放流、休闲海钓等海洋牧场综合产值达183亿余元。三是社会效益。海洋牧场建设可直接带动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多个产业发展,实现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了近海渔业由捕捞型向服务型升级,由粗放型捕捞经济向精致渔业经济过渡,为渔业发展开辟新道路。随着山东创建的首批休闲海钓基地陆续投入运营,捕捞渔民转而从事游钓服务,缓解了渔船转产和渔民转业压力。据统计,2005年~2016年,全省海洋牧场带动社会就业上万人,人工鱼礁与海上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等相结合,已成为海洋经济增长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