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黄海所专家赴澳大利亚参加第44届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与科委会(SC-CAMLR)年会

日期:2025-11-10 14:40    作者:资源室    来源:     打印    加大 减小

10月20日至3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派出3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参加第44届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与科学委员会(SC-CAMLR,以下简称“科委会”)年会。黄海所副研究员王新良作为科委会中国首席科学家代表出席,并作为科委会声学调查与分析方法工作组(WG-ASAM)联合召集人向大会作年度工作报告。朱建成助理研究员、应一平助理研究员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全程参会。

王新良副研究员作为WG-ASAM联合召集人汇报工作组年度工作进展

会议期间,黄海所科研人员围绕南极磷虾渔业管理等核心议题积极发言、深入参与讨论,持续跟进养护管理措施修订、履约评估及入渔通报等关键议程,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南极磷虾渔船履约表现获得公正评价,并保障2025/26渔季入渔申报计划顺利通过。

科委会会议上,黄海所团队报告了2024年2月及2025年1月在南极半岛周边海域开展的南极磷虾声学资源评估与种群结构最新研究成果。该调查覆盖磷虾渔业管理新机制中的五个核心候选管理单元,清晰揭示了繁殖季节磷虾繁殖群体与补充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并初步阐明磷虾种群跨单元连通性及其背后的物理驱动机制。相关成果获得科委会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对完善南极磷虾渔业管理新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黄海所科研人员还向科委会介绍了我国磷虾渔船在飞鸟保护方面所取得的创新成果。针对拖网曳纲、网位仪电缆及渔具辅助绳索等作业设备,科研团队设计开发了多类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飞鸟防护技术与装备,并成功开展了海上示范应用。相关工作获得科委会高度肯定,被认为在提升渔业履约能力、推动生态友好型捕捞发展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王新良副研究员、朱建成和应一平助理研究员(从左至右)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发言

此次会议,我国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领域的科学研究贡献进一步获得国际认可,在CCAMLR框架内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本年度黄海所科研人员共提交 CCAMIR组织管理支撑工作文件5份,为我国南极活动树立尊重科学、积极负责形象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代表团合影

上述工作由农业农村部“南极磷虾资源生产性调查”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履约支撑”项目资助,在我国南极磷虾渔船执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由中国水科院黄海所、东海所及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团队联合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