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黄海水产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选育及生态养殖示范”和“脊尾白虾种质资源与全人工繁育研究”进行了技术鉴定,2项科技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选育及生态养殖示范”完成了三疣梭子蟹7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育成海产蟹类第一个新品种—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国家水产新品种授权号GS-01-002-2012),生长速度提高20.12%,成活率提高32.00%。研究了近交对重要经济性状的影响,制定了合理的育种方案,开发了重要海水甲壳类育种参数的评估模型和数据库。建立了三疣梭子蟹微卫星多重PCR高效分子标记系统,用于育种过程中的个体追踪和家系甄别。完成了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构建了首张蟹类中等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推进了蟹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实际应用。建立了地下水节能越冬技术、苗种高效生态培育技术和“蟹-虾-贝-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新品种在我国主要梭子蟹养殖区推广9万余亩,实现产值6亿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件、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32篇(SCI 收录8篇)。
“脊尾白虾种质资源与全人工繁育研究”系统评价了黄渤海区脊尾白虾种质资源特征,制定了脊尾白虾种质鉴定国家标准。从分子水平、组织特征和环境生态等方面研究了脊尾白虾繁殖和发育规律,确定了卵巢、胚胎和幼体发育的适宜温度和盐度,建立了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技术。克隆了HSP90、酚氧化酶原、血蓝蛋白、GPx等10余个功能基因,查清了其在WSSV和鳗弧菌感染、环境胁迫后的表达变化特征。分析了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及环丙沙星在脊尾白虾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提出了合理的给药方案和休药期。查清了池塘养殖脊尾白虾群体数量动态变化、生长和繁殖规律,建立了脊尾白虾两茬生态养殖模式和盐碱地养殖模式,在我国山东、江苏、浙江等示范推广2万余亩,脊尾白虾实现产值2亿多元。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件,发表研究论文26篇(SCI收录6篇)。
上述研究成果先后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会场
池塘养殖的脊尾白虾
(育种室、生态室、科研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