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首页 - 科技成果 - 科研动态 - 正文

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中国土著鱼种生物多样性评价”2018年工作研讨会在西宁召开

日期:2018-04-20 16:29    作者:    来源:资源室     打印    加大 减小

4月13日,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中国土著鱼种生物多样性评价” 2018年工作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会议由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承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方辉研究员,黄海水产研究所庄志猛研究员,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研究员,珠江水产研究所胡隐昌研究员,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研究员等项目咨询专家、项目的29个监测站任务负责人和骨干成员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刘永新和项目负责人、黄海水产研究所柳淑芳研究员共同主持。

会上,方辉处长代表项目主管单位对各参加单位前期所作的工作表示感谢,着重强调了农业农村部对项目的定位目标是长期观测,要求各单位保持工作的持续性和长期性。他指出,今年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表明了国家对相关项目的关注和支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正在努力整合项目,开拓渠道争取财政部支持,希望各参加单位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全力以赴做好相关工作。项目首席柳淑芳研究员向参会人员介绍了项目总体目标、2017年工作进展、2018年工作计划及项目组织机制等。子任务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工作进展和下一年工作计划,柳淑芳研究员总结分析了各子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并对近期拟开展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项目咨询专家对项目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队伍组织、工作开展和工作成效总体上比较满意,肯定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对项目的推动作用和各单位付出的努力;同时指出行业基础性工作专项是为国家宏观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性材料,本项目属于基础性长期性科研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对此都比较重视,项目应为国家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调查资料,且应为其他科研项目提供基础信息;建议项目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指标体系,分清本底指标(静态)和监测指标(动态),补充本底指标;建议项目应以调查为主(过程)、评价为辅(结果),从方法和工作组织上加强定性和定量、静态和动态、短期和长期的结合,关注应急突发事件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作的影响,关注热点问题;建议项目布局上应加强和完善宁夏、西藏、新疆等西部流域和浙闽台小溪流的土著种多样性调查工作,指出台湾地区在生物保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应加强与台湾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合作;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新的监测手段,如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环境DNA条形码技术等;建议加强监测数据的利用和管理,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统筹下,制定数据的共享原则和管理办法,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为水产养殖立项、渔业管理部门决策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方辉处长作总结讲话,强调专项体系确立后,应加强任务负责人之间的合作,注重布局的协同;应加强各任务监测对象和调查方法的结合,注重任务的协同;应加强不同任务之间经费的统筹安排,注重经费的协同。会议期间,项目组还邀请相关专家对参会人员进行了“渔业生物标本拍摄技巧”和“珍稀濒危鱼类原生态标本制作及保护”两场技术培训。

项目研讨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完善了实施方案,有助于各子任务统一监测标准和规范数据录入,为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说明: C:\Users\liusf\Desktop\微信图片_20180418211233.jpg

说明: E:\百度云同步盘\U盘\课题8---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201804-2017年度工作总结会---西宁\微信图片_201804181118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