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

首页 - 人才与团队 - 创新团队 - 正文

海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创新团队

日期:2017-11-21 17:26    作者:黄海水产研究所    来源:未知     打印    加大 减小

海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创新团队

2014-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

2014、2015年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一、    团队负责人

陈松林,男,1960年10月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鱼类生物技术专家。1982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获中山大学博士学位;曾赴法国和德国进修、高访4年。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海水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海洋渔业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创建了黄海水产研究所水产生物技术与基因组研究室并任首任主任。兼任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和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生物技术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水产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以及Marine Biotechnology、Scientific Reports等国际杂志编委等职务。

长期从事鱼类种质保存、性别控制与抗病分子育种研究。建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发现我国首个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组,揭示其性别决定机制,创建分子性控技术;解析鲆鳎鱼变态分子机制,研制我国鱼类首款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建立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育成新品种4个。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项和优秀创新团队奖1项(第一)。 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0多篇,含Nature Genetics论文2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0件;主编中英文专著5部。

获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第四届中华农业英才奖、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部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团队基本情况

本团队现有固定人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者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和青年专家各1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1人。团队现有流动人员44人,其中项目岗5人,在读博士生6人,在读硕士生33人。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水养殖动物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和基因资源批量发掘,生长、抗病、抗逆、性别等重要性状遗传解析,群体基因组学和基因组育种技术创新,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育种,种质冷冻保存、创新与应用等。团队获国家科技奖3项,发表论文480余篇,含Nat Genet 2篇;授权发明专利52件;主编中英文专著5部。

三、团队主要研究进展

本团队瞄准鱼类种质退化、病害频发、雌雄鱼生长差异大等重大产业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取得4项创新性成果:

1.创建我国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奠定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基础:发明鱼类精子冷冻保存方法,率先建立鱼精冷冻库;突破海鱼胚胎玻璃化冷冻技术,国际上首次成功冷冻复活海鱼胚胎;创建海水鱼胚胎干细胞系和细胞库;获2006国家发明二等奖。

2.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基因组,引领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领衔绘制世界第一种比目鱼类、国内第一种鱼类(半滑舌鳎)全基因组图谱,首次发现dmrt1是养殖鱼类性别决定基因,揭示性别决定分子机制,2014在Nat Genet发表我国鱼类养殖领域首篇高水平(IF29)论文;领衔首次破译牙鲆、花鲈、石斑鱼等鱼类全基因组,揭示变态和抗病性状分子机制;被澳洲院士和西班牙学者称为国际首次和里程碑式研究;推动鱼类养殖进入基因组时代。获2014国家发明二等奖。

3.创建鱼类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助推育种技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发现我国首个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获2010国家进步二等奖),开创我国鱼类分子标记辅助性控先河,解决困扰鱼类养殖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创制我国首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创建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创建海水鱼基因组编辑技术,破解舌鳎雄鱼长不大难题,开辟基因编辑育种新途径。获2021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4.创制鱼类高产抗病新品种,助推种业高质量发展。创制牙鲆、舌鳎和罗非鱼抗病高产新品种4个,成活率和生长提高20%左右;为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种支撑。

上述成果实现我国海水鱼类基因组及分子育种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有力推动我国渔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